关于论坛,我始终觉得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它开阔了我的眼界,结识了许多真诚的朋友——(排名不分先后,想到谁写谁)我爱语文、贝壳的泪、落地麦、曾阿牛、清风荷韵、民一、阿远、秋寒、溪桥、吴勇……等一大批有思想有水平的老师,使得我的语文教学观念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是的,是论坛使我逐渐走出了狭小局促的天地,我的眼前,打开这扇神奇的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论坛还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04年下半年至今,我在论坛发帖基础上整理的文章,在《人民教育》、《福建教育》、《教师之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各类杂志上发表了近30篇论文和随笔。没有网络这个平台,我是绝对写不出那些东西的。
2
我曾对学校的老师们说:“饱读诗书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但要想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非多读书不可!”
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名作欣赏》杂志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我一开始就对她爱不释手,至今是我一直深爱的阅读欣赏类杂志。因为当时,对于像我这样很少听到、看到名师讲学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一路读下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阅读和欣赏的品位和水平,我也会试着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等几方面去品味、咀嚼、揣摩所读的文章。渐渐地,我走上了阅读欣赏的快车道,“语文课本到了手里也仿佛像识字课本那样简单了”(苏霍姆林斯基)。
大约是1995年暑假,我聆听了华东师大叶澜教授的演讲,我被她丰富的学识和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叶教授鼓励我们年轻教师要多看书,打好人文的底蕴。听了她的报告,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特别渺小。我暗暗下决心要研读文学名著。
于是我先从古典名著入手,尤其是《红楼梦》我读了多遍,每看一次总有收获。记得有一年刮台风的时候,我正躲在家里读起《红楼梦》,正当我读得入神之时,突然断了电,我就点上蜡烛继续读。真的,那时的我确实读书读得痴迷了。
后来我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外国文学。我读莎士比亚,我读荷马,我读大仲马,我也读小仲马。他们的小说、诗歌让我深深着迷。后来,我喜欢上了俄国的妥斯陀耶夫斯基,找来了他的所有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卡拉玛左夫兄弟》、《死屋手记》。整整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钻研他,越读越痴迷。我至今以为《卡拉玛左夫兄弟》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小说。
最近几年,我喜欢读散文,周作人、梁实秋、余秋雨、余光中、张承志、史铁生和李国文的读得比较多。
读得最多的当然要算教育书籍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读了不下五、六遍了,那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于一身的充满智慧的书,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感悟,真是百读不厌!此外《教育漫话》、《爱弥尔》、《学校无分数三部曲》、《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名著相继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吸收着。
从孔子的《论语》到朱子的论著,从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到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我都有所涉猎。徜徉在教育的书海里,我时而迷惘、时而沉思、时而豁然。和大师对话,吃精神大餐,使我这先天不足者,通过后天勤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功底!
四、人磨课,课炼人
1
回顾自己16年的语文人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5年,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只知道教着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教这本书。这个时候,对语文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怎么样把一节课上得让学生喜欢的层面上。5—10年这段时间,开始对语文有了些肤浅的思考,我开始追问:语文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一阶段的实践与探索下来,我渐渐发现,其实语文很简单,它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究竟我所做的哪些事,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事情纯粹是在搞应试教育。经过解剖,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教学行为,的确是为了应试,而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语文养料。发现这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继续这样在应试的路上走下去,还是冲破应试教育对语文的束缚,走自己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没有屈从于所有指向于自己的重重压力,用自己的改革,为孩子,送上一阵清风,抗起一片天空。我选择了“阅读策略发展及指导”这一课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始了对学生阅读方法与策略的指导研究,探索出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策略发展轨迹,摸索并总结了阅读策略指导的对策。课堂上,我尽力做到不搞琐碎的提问,不搞枯燥的练习,努力让孩子在课堂张扬灵动的个性,闪烁创造的火花,响起愉快的笑声。我始终以“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灵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这是第二个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