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 正文

《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

[12-26 15:38:32]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954

概要:对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进行解读,视角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一个。对《香菱学诗》的解读也是这样,并不只有参考书的一种固定的视角。笔者以为教育学的视角也不失为有益探索。《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是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子,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
《香菱学诗》:教育学的解读(黄行福),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对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进行解读,视角是多元的,并非只有一个。对《香菱学诗》的解读也是这样,并不只有参考书的一种固定的视角。笔者以为教育学的视角也不失为有益探索。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是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子,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完全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作诗失败,最后,终于成功。

《香菱学诗》,如果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极好的教育案例,细细地阅读品位,可以给教与学的双方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就依次展开。

学生:专心向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香菱就是一个非常积极主动学习的人。她虽然命运多舛,是真正意义上的薄命女。在原先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叙述得很清楚。但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子,却要学作诗。可见,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脱俗。所以,她虽然只是一个“下人”,却在俗事之余“偷空儿”读几首诗。说明她在打算学习写诗之前,就已经对诗歌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只是还没有达到能熟练写作的程度。

香菱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林黛玉。

我们再看她所提出的问题:“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要不是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钻研,是提不出此类问题的。因此,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基础,是无疑的。否则,就不可能提出那么专业的问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类的诗歌格律,是知识性质的东西,可以说,阅读一点相关的书籍就可以记住,并理解的。但“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这就不是一般的记忆知识可以理解的,它需要在阅读并揣摩了一些诗句,并有了此类积累之后,才能有所体察,有所理解的。这是她学习的重要基础。

 任何一种学习,如果完全缺乏应有的基础,入门就比较困难。而香菱的入门,则非常顺利。

香菱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她在阅读了《王摩诘全集》之后,还书与林黛玉时,黛玉要她谈谈自己的体会。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番谈论,只有真正懂诗歌的人才能达到的水准。是真正地拥有了自己的体会、体验之后的诗味之谈。对“直”“圆”,对“白”“青”,一个自己不钻研的人,达不到这种程度。虽然她并没有具体谈到“直”、“圆”、“白”、“青”这些字用得具体好在何处,妙在哪里,但作为一个初学者,能够感觉到其妙处,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收获了。如果给她打分的话,至少在80分以上。

[1] [2] [3] [4]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