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让“白色恐怖”远离《荷塘月色》» 正文

让“白色恐怖”远离《荷塘月色》

[12-26 15:39:0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942

概要:让“白色恐怖”远离《荷塘月色》郭跃辉今天上午听了一节特级教师讲的《荷塘月色》,这位老师果然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设计采取“从中间向两边扩展”的方法,先带领学生赏析了文本中最精彩的四五段,然后分析了作者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原因,很遗憾的是,讲到后面的内容时,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新意,依然是革命主义的路线,这简直是老生常谈。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提起《荷塘月色》,一定要提起什么白色恐怖和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呢,为什么一定要提起朱自清的爱国和民主观念呢?这种文学批评方式其实还是苏联老一套的社会政治的论点,有时候可能会发现某种合理性,但是大部分都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者或者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因为不是每部作品的产生都和整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状况有关,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中的“世”也不全是社会政治。社会政治毕竟是外在于作家的东西,属于韦勒克所说的“外部研究”,相对于作者本人而言,那简直是“外部研究的外部研究”,军事政变固然会对一个作家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非固定于某一部作品,而是一类作品的共同思想,离真实的创作状态相距甚远。蒋介石是发动了政变,中国当时也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但是《荷...
让“白色恐怖”远离《荷塘月色》,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让“白色恐怖”远离《荷塘月色》

郭跃辉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特级教师讲的《荷塘月色》,这位老师果然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教学设计采取“从中间向两边扩展”的方法,先带领学生赏析了文本中最精彩的四五段,然后分析了作者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原因,很遗憾的是,讲到后面的内容时,我觉得并没有什么新意,依然是革命主义的路线,这简直是老生常谈。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提起《荷塘月色》,一定要提起什么白色恐怖和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呢,为什么一定要提起朱自清的爱国和民主观念呢?这种文学批评方式其实还是苏联老一套的社会政治的论点,有时候可能会发现某种合理性,但是大部分都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者或者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因为不是每部作品的产生都和整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状况有关,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中的“世”也不全是社会政治。社会政治毕竟是外在于作家的东西,属于韦勒克所说的“外部研究”,相对于作者本人而言,那简直是“外部研究的外部研究”,军事政变固然会对一个作家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非固定于某一部作品,而是一类作品的共同思想,离真实的创作状态相距甚远。蒋介石是发动了政变,中国当时也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但是《荷塘月色》反映出的作者的心情并不一定是宏大的政治背景导致的。

不过这种论点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了,现在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辅导资料依然持这种说法,我们用的资料《名师一号》如此,《中学语文教材全解》也是一样。论者也找到了一些证据,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朱自清写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信中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仔细阅读这条材料,我们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讲,讲的还是作者心里不宁静的状态,至于原因,只字未提。第二条就是作者在1923年写的散文《哪里走》,这篇散文能够揭示朱自清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但是能否当作《荷塘月色》中“不宁静”的原因,其实还大有怀疑之处,且不说这篇文章距离《荷塘月色》的时间较长,即使是在《哪里走》中,作者最终也找到了思想迷茫的出路:“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他选择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来结束自己的迷茫,那这条材料其实也就没那么有力了。

我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抓住了作者在描写荷塘时的“女性视角”,并且通过朱自清的爱情婚姻来透视他“不宁静”的原因。我首先提了一个问题:一个三十岁的已婚男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老婆在唱着催眠曲哄孩子睡觉,他却趁老婆迷迷糊糊的时候,溜出家门,一个人来到荷塘,心里想着“亭亭的舞女的裙”和“刚出浴的美人”,欣赏完之后回到家中,发现老婆早就睡了。他究竟为什么不宁静呢?然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了例如“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渺茫的歌声”、“一粒粒的明珠”、“刚出浴的美人”、“脉脉的流水”、“笼着轻纱的梦”、《采莲曲》、《西洲曲》等等。最终得出了结论:表面上写荷塘,实则写朱自清内心深处的美人梦幻,这篇散文就是他的“精神出轨”和“文学意yin”。

客观说来,这种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但是我这种极端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学生破除成见,敢于质疑一切权威的结论,敢于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白色恐怖笼罩在《荷塘月色》上几十年了,我想:有必要祛除依附在《荷塘月色》身上的白色恐怖的魅影了。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让“白色恐怖”远离《荷塘月色》》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