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多元解读下的“祥林嫂”:一个没落的叛逆者» 正文

多元解读下的“祥林嫂”:一个没落的叛逆者

[12-26 15:38:46]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919

概要:多元解读下的“祥林嫂”:一个没落的叛逆者杨万元陈正元祥林嫂,大家几乎一致认定她是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致死的。对于小说揭示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如:1.《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 (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对中国妇女的迫害。2.《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 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的主题,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 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3.刘心武则对《祝福》的主题有一种全新的理解, 他认为《祝福》的主题, 就是要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 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他说: “我认为《祝福》的最可贵之处, 还并不在于‘反封建’ ‘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 等层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 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 在相互承接倾诉中, 逐步达到人类大同。”从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这一名篇的评价渐趋开放。我更欣赏刘心武的说法,严格地说是赞赏他的眼光和勇气,但又不敢苟同他的说法。这些解读,是各种理论碰撞的结果。段双全先生这样说过:“所谓多元...
多元解读下的“祥林嫂”:一个没落的叛逆者,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多元解读下的“祥林嫂”:一个没落的叛逆者

杨万元 陈正元

祥林嫂,大家几乎一致认定她是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致死的。对于小说揭示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如:1.《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 (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对中国妇女的迫害。2.《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 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的主题,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 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3.刘心武则对《祝福》的主题有一种全新的理解, 他认为《祝福》的主题, 就是要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 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他说: “我认为《祝福》的最可贵之处, 还并不在于‘反封建’ ‘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 等层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 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 在相互承接倾诉中, 逐步达到人类大同。”

从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这一名篇的评价渐趋开放。我更欣赏刘心武的说法,严格地说是赞赏他的眼光和勇气,但又不敢苟同他的说法。

这些解读,是各种理论碰撞的结果。段双全先生这样说过:“所谓多元解读实际上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文本的意义。文本是有意义的,但文本本身是客观的存在,它自身并不能创造或解读自身的意义,创造和解读文本意义的是文本的作者和阅读者。”可见,多元解读的关键在于作者和读者。对作者撰文立意的推究,必须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只有这样探究的结果才能更贴近作者的本意。

昆德拉说过,小说是“道德判断被悬置”的领域。把道德悬置,这正是小说的道德。周国平说:“从小说的智慧来看,随时准备进行道德评判的那种热忱乃是最可恨的愚蠢。”他说人类有两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是道德,一是逻辑。我们惯于从逻辑出发,在事物中寻找因果关系,而对因果之外的广阔世界却视而不见;从道德出发,我们习惯于对人和事作出善恶判断,而对善恶彼岸的真实生活茫然无知。周国平认为,道德和逻辑不能涵盖生活的全部。如果一个人总是用道德和逻辑来评判小说,那将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我们在评价祥林嫂的时候,无疑是将道德考量和逻辑思维置于其中,按昆德拉的说法不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昆德拉说,小说就是研究存在而非现实。唯有超脱于道德的眼光,才能以自由的眼光来研究存在。

那么如果我们真的“将道德和结构悬置”又将如何呢?

在讲到祥林嫂的抗婚或曰闹婚时,学生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祥林嫂不愿意接受这桩强加给她的婚姻,带有强烈的反叛意味。那么究竟为何反叛呢?难道她真的是为了封建礼教的那套所谓的一女不侍二夫、从一而终的世俗作派?抑或是为了贞节牌坊?祥林嫂的丈夫比她小十岁,可以说,她已经是成熟透了的女人,而丈夫还是如此青涩,虽说我们也不能就年龄悬殊而断定祥林嫂对丈夫的感情淡薄,但是要说感情深却也未必。他们的婚史并不长,且出身底层的祥林嫂所受的礼教思想影响显然不如那些出身豪门的大家闺秀那般深重。由此可见,“为夫守节”是很难站得住脚的。难道她不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祥林嫂从卫家山偷逃至鲁镇,又被婆婆派人抓回去,从这一事实不难看出她婆婆家的势力远非一个弱女子祥林嫂所能对抗。丈夫死了,年轻的祥林嫂没有孩子,从这点也很容易推断出祥林嫂在夫家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她选择偷逃,是想凭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这一举动,没有足够的勇气是做不出来的。可见,此时的祥林嫂并不是一个甘受命运摆布的弱女子,而是具备了某些觉醒特征的新女性。

如果抛开所有的道德因素来思考,祥林嫂的这种追求自由生活、不甘受人摆布的精神何尝不是一个正常人的人性需求?

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当时“五四”正逐渐退潮,曾经的热情开始冷却,生活似乎又归于昔日的沉寂。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显然,“五四”的浪潮也可能波及到这个江南小镇。这一点,从“我”与四叔的对话中可以略知一二。祥林嫂是否也受到了这种新思潮的影响?我们有理由作这样一个大胆推测。谁能断定没有文化知识的祥林嫂就没有一丁点革命的“先知先觉”?

[1] [2]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