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张志公先生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是这样定义语文课任务的:“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思想意识,有文学艺术的修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做人的行为准则,有零七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其特定任务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还会有多种副产的效果。这是这门课的客观实际,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同时达到认识能力等提高的目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能够因势利导,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空间。正如郭思乐所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从郑朝晖老师教授的《老王》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到郑老师正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把大量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一、通过导入语引发思考,激发兴趣。对于一篇熟悉的文章,学生不会有...
语文阅读教学要给学生留下空间——以郑朝晖《老王》课堂教学为例(袁向萍),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张志公先生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是这样定义语文课任务的:“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思想意识,有文学艺术的修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做人的行为准则,有零七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其特定任务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还会有多种副产的效果。这是这门课的客观实际,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同时达到认识能力等提高的目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能够因势利导,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空间。正如郭思乐所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从郑朝晖老
师教授的《老王》课例中,我们不难看到
郑老师正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把大量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一、通过导入语引发思考,激发兴趣。对于一篇熟悉的文章,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因此,在课堂引入部分,郑老师是这样设问的:“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阶段已经读过的一篇文章,这一年多的生活或许会给你们的思想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带着这样的变化,重新走进《老王》这篇课文的时候,是不是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那么学习这篇文章呢,我首先要问大家一个要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最想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一段导入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老师首先点明一年的生活会让每个同学有认识上的变化,暗示学生,思维深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二,虽然用的是问句,但已经提示学生今天我们再读文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其三,让学生思考“最想解决的问题”。这连续的设问就给了学生一个回想的空间,引导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文章,同时也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特别是要想一想老师提出的“不一样”的感觉可能是什么。这个导入语看似很平常,但却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活动、阅读、思考。
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充分思考。钱梦龙先生指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而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郑老师的课上,当学生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一句说到“我们”与老王之间是在互帮互助时,郑老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是互帮互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二是“他哑着嗓子”一句中哪几个字逻辑重音很重要。再如当学生提出第二段中主要描写老王孤独的看法时,老师让学生“先得结论,再看你的理由”。由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之中,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知道,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可以有建构创造性意义的敞开的世界,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去感悟形象,揭示其内涵,不同的人对文本的理解具有多元性。课例中,老师在设问时注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原文中找到能体现互帮互助的语句,探寻老王孤独的原因。同时,逻辑重音的确定,也会将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各异,在理解人物性格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积极的补充、想像,甚至创造性的思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会有一个个性化的推断,对作者的情感也会有个性化的解读。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此句话的重音所在,推敲这句话体现的人物情感,得出了许多结论,诸如“哑着嗓子悄悄的”大概是出于一种顾及到作者家人的颜面问题;或许是因为害怕,就悄悄地问,也是出于对作者家的担心;还有学生认为是老王性格决定的,他特有的卑微身份造成了他胆怯的个性,等等。正是由于老师设置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回到文本之中,根据原文进行思考,才形成“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在浅显处生发思考。文章中有一处叙述:“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初读学生会感到很平淡,很浅近,如果不引导,学生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但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王自己的语言中有没有给我们感觉他渴望亲情?”这个问题把疑点设置在“老王自己的语言”上,缩小了思考的范围,切口小,易解答,因此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住那儿多年了”这个关键之处,认为他没有说是的,是我家,或者说不是我家,而只是说住了多年了,说明他把那里只是看做一个居住的场所,并没有看做是家;因为如果是家,它首先是可供居住的,更是可以让人体会家人温暖的地方。学生还看出这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有对亲情温暖的期盼。他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却只是说住了多年了,由此可见他是渴望亲情的。再如,学生阅读第十七段中老王在给作者一家送去香油和鸡蛋之后下楼一段时提出,既然作者担心他摔倒,为什么作者不亲自下楼送他。此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