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类学科课程。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语言习得要遵循“学习——感悟——内化——运用”的规律。语文阅读课正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的理解、感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直至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表达的过程。因此,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五步目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个性体验,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富有语文味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即:引读启智——初读感悟——精读理解——品读体会——延读拓展五个环节。
一、引读启智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读题,就题设疑,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欲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情景,巧妙引出课题。在指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读题过程中生成并提出问题,产生阅读期待,激发探究潜能和阅读欲望。要关注两点:1、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比较简单的浅层次问题,初读课文就能自行解决;还有一类是比较深奥的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将这些问题归纳、整理,形成精读探究学习目标。无论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都一定要是学生的真问题,这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归纳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欲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进一步阅读的效果。
二、初读感悟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欲望驱使下,急于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阅读探究问题答案,而这时阅读文本的最大障碍是生字词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根据阅读情况确定初期学习目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同伴互助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以求“读准字音”,再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群读等形式达到“读通课文”的目标。在多遍轮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可分四步进行:
1、读 ⑴自读(低年级可选择教师范读、领读),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⑵互读,读通课文,做到语句通畅、流利。
2、查 认读字词,指名读文(或整篇或分段),检查目标落实情况。
3、议 在小组讨论中疏通文意,解决初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4、讲 讲讲课文大概意思。
三、精读理解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理清文脉。
文章都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读懂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还要体会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内容,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
可分三步进行:
1、自读自悟。以学生自主默读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把阅读后的理解、感悟、体会在书上做好批注,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基础上,交流解决遗留问题,并随着阅读的深入生成更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