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川中学 李永红
摘要 寓意是寓言的灵魂,理解寓言寓意是寓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突破寓意解读这一难点,其根本方法就是抓住情节发展中的关键变化,梳理“变化”的轨迹,在追溯“变化”的因果中觅到寓言的“寓意”。
关键词 寓言教学 难点突破 解读寓意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寓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寓意是寓言的灵魂,理解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关键。理解寓意,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领悟寓言所蕴涵的道理。透过“故事”理解“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怎样才能突破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呢?我在教学周国平《人生寓言》两则时,偶得了突破寓言寓意的巧妙之法,并尝试运用于《寓言四则》的解读,学生理解寓意效果明显。
一、抓关键发现“秘笈”
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作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是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的教训,好比灵魂。”故事是形象的,教训则是抽象的。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故事和形象,唯有充分地感受故事和形象,才能领会寓意,真正受到启发。
在教学周国平“人生寓言”的《白兔与月亮》时,我主要运用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关键词渐次展开学习。
首先是抓故事关键词“得月”,梳理情节——白兔得月之前是“心旷神怡赏月”;得月之时是“闲适心情一扫光,我的月亮脑中藏;眼盯月亮似财主,阴晴圆缺如刀绞;险象迭生失风韵,得失之患心难安”;得月之后是“请求撤销决定”。
其次是追问寓意关键词“得失之患”并理解寓意——拥有不该拥有的,便会有无穷的得失之患。
最后是理解启示关键词“慧心”,联系生活领悟启示——念念不忘拥有,生活便失去了快乐;舍得舍得,舍弃才会得;拥有该拥有的,放弃不该拥有的,学会智慧地生活。
受《白兔与月亮》关键词教学法的启发,在教学《落难的王子》时,我找到了较好地分析寓言的切入点,即紧扣标题中的“落难”一词,梳理并概括“落难前——落难时——落难后”的人物表现,理解寓意。
落难前——多愁善感,难堪悲惨,“天啊,太可怕了!”——脆弱
落难时——父母双亡,受尽磨难。 ——忍受
落难后——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坚强
这样一梳理,一对比,动动脑筋稍稍思考,寓意很容易就概括出来了: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两则寓言教学下来,我恍然发现,理解寓意的思维路径可以这样选择:抓住情节发展中的关键变化点,寻找并梳理“变化”的轨迹,在追溯“变化”的因果中觅到寓言的“寓意”。
这样的思维方法可以将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运思,转为可操作的显性思维过程,达成思维过程的条理和显性,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转化为可操作、可条理、可具体。
我运用发现的方法回头来理解《白兔与月亮》的寓意,那真是迎刃而解。
直击故事之“变”:
得月之前——
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 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得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