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跨越时空的美丽——重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正文

跨越时空的美丽——重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12-26 15:39:17]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391

概要:跨越时空的美丽——重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芳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在1933年,即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的日子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篇文章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成为讲读课中的重头戏,那么,课文中究竟有什么可以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美丽呢?一、暗夜之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温暖华夏大地风雨如晦的社会里,总有一群人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呐喊,参与斗争。他们如暗夜之光,照亮了民族的天空,温暖了华夏大地。鲁迅先生曾在《自嘲》中,用“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诗句形象揭示社会环境之恶劣。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他又通过三个典故给我们描绘了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向子期极其《思旧赋》告诉我们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政权高压之严酷,人们没有言论自由;《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告诉我们宋代奸臣当道,滥杀无辜,“坐化”“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台州方孝孺被灭十族,则向我们展示了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嗜杀成性、残暴至极的血腥图景。这些典故影射国民党统治的同时,阐释了一个残酷事实:在历...
跨越时空的美丽——重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跨越时空的美丽——重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白芳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在1933年,即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的日子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篇文章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成为讲读课中的重头戏,那么,课文中究竟有什么可以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美丽呢?

一、暗夜之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温暖华夏大地

风雨如晦的社会里,总有一群人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呐喊,参与斗争。他们如暗夜之光,照亮了民族的天空,温暖了华夏大地。

鲁迅先生曾在《自嘲》中,用“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诗句形象揭示社会环境之恶劣。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他又通过三个典故给我们描绘了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向子期极其《思旧赋》告诉我们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政权高压之严酷,人们没有言论自由;《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告诉我们宋代奸臣当道,滥杀无辜,“坐化”“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台州方孝孺被灭十族,则向我们展示了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嗜杀成性、残暴至极的血腥图景。这些典故影射国民党统治的同时,阐释了一个残酷事实:在历史的滔滔长河里,翻腾着被压迫者的累累尸骨,流淌着被压迫者的淋淋鲜血。

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鲁迅先生有更为直接的描写:“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鲜血层层淤积,这是怎样的屠戮!“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有认为小事一桩、不值一提的,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介入政治斗争的,有心中悲愤却无胆抗议的,即使是进步组织“左联”领导的《文艺新闻》也只是隐约其辞的提及。高压之严酷、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这是怎样的社会!怎样的黑暗!

终于,“黑夜弥天”之时,“人心惟危”之际,有星星点点的光亮试图刺穿黑暗,唤醒人心。鲁迅先生笔下的五位青年作家身上展现出可贵的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他们是“中国很好的青年”,是中国的希望!而鲁迅先生本身,更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层层包裹的黑暗中挣扎、突围、闪烁。他呕心沥血、疾声呐喊,燃烧生命以照亮勇士前行的道路!

学者崔卫平曾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想,正是这些暗夜之光,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温暖了动荡不安的华夏大地,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美丽!

二、  柔石其人——为人为国的精神擎起民族的希望

“柔石”,一个刚柔相济的名字,一个耿直忠厚的青年。五位遇难烈士中,柔石和鲁迅先生关系最为亲密,最得先生喜爱和器重,是他“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先生说柔石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又说他“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是对柔石精神的高度评价。

我想,正因为他“硬气”, 所以他埋头苦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设立朝华社,“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当他决定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时,简洁地说:“只要学起来!”正因为他“迂”,所以他相信人,关心人。“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当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和鲁迅先生同行时,他自己“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简直是扶住我”。这些深沉蕴藉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柔石的硬气、善良、单纯、真诚、热心……这在当时那个人心险恶、人情冷漠的社会,不啻一缕清新的空气,一股清澈的泉水,涤荡着弥漫的恶臭和污浊。

其实,柔石的“美丽”不仅仅来自对人真诚,还缘于对国赤诚。文中有柔石遇难后,鲁迅先生的回忆——

“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他悲愤的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从柔石应了母亲的要求多住了几天,从柔石对鲁迅诉说时的悲愤,我们知道,柔石是个孝顺的青年,对年迈失明的母亲有眷恋亦有愧疚。然而,这样一个善良孝顺的柔石还是回到了上海,继续他的事业,为他的民族和国家而奋斗,这是怎样的赤诚之心!柔石的好友林淡秋曾深情回忆:“这位《旧时代之死》的作者的音容笑貌,一直活在我的心里,那天然的卷曲的头发,那躲在细边眼镜后边的近视眼,那微驼的背,那浓重的乡音……他的生与死,我一直默默地咀嚼着,嚼出火,嚼出光,有时也嚼出一点悲凉。”

鲁迅先生选的木刻名为“牺牲”,其意不言自明。母亲献出儿子,是将儿子献给了国家。母亲悲哀地献出自己的儿子,是多么不舍、多么无奈、多么悲壮!柔石和他的母亲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奉献和牺牲。而他们仅是五位青年作家乃至其他革命者及家庭的代表。正是这群人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用并不宽阔的肩膀,用并不粗壮的双臂毅然撑起了整个民族的天空,让泱泱华夏升腾起新的希望!正是他们那对人真诚、对国赤诚的精神跨越了时空,成为永恒的美丽!

三、  鲁迅其情——忧国忧民的情怀光耀精神的天空

鲁迅先生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时间是洗刷记忆、治疗伤痛的药剂。然而,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整整两年了,时光之水终是没能洗去先生的记忆和情感。“延口残喘”在那黑暗的世界,先生是痛苦的、悲愤的。那刻入骨血的爱国热忱和沉郁心底的忧国意识,让他始终痛苦地清醒着,让他继续拿起笔执着战斗。

[1] [2]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