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唐雎不辱使命》集体备课札记» 正文

《唐雎不辱使命》集体备课札记

[12-26 15:37:28]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742

概要:《唐雎不辱使命》集体备课札记张占营《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高效课的研究》课题组,近期进行了深入扎实的备课研究活动。我们以文言文的备课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张占营老师备的《唐雎不辱使命》为范本,来探索如何高效备课的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还是先来了解文言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李卫东老师讲,文言文教学内容大抵有这样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继承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言”和“文”的“拼盘”。有了这样一个理论依据,我们就思考,具体到《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我们上的不是历史课,因此对于本文的历史研究价值不作探讨,应着眼于其文学价值。咱们看,《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
《唐雎不辱使命》集体备课札记,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唐雎不辱使命》集体备课札记

张占营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高效课的研究》课题组,近期进行了深入扎实的备课研究活动。我们以文言文的备课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张占营老师备的《唐雎不辱使命》为范本,来探索如何高效备课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还是先来了解文言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

李卫东老师讲,文言文教学内容大抵有这样两条: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文言词汇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继承文化;二、教“言文统一”中的“言”和“文”,不是“言”和“文”的“拼盘”。

有了这样一个理论依据,我们就思考,具体到《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我们上的不是历史课,因此对于本文的历史研究价值不作探讨,应着眼于其文学价值。咱们看,《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进一步研究,《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经过这样一番梳理,我们基本上已经触摸到“这一课”的教学价值,那就是:理解文章用对话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唐雎外交辞令的表达技巧。这是区别于其他课的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才更有力地、更鲜明地彰显教学价值。

教材解读是是备课的首要环节,语文教师自己对教材研读的深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备课是否高效。课题组这次研究形成的备课方案,突出了“文本的个性特征”这一点,2006年的教学设计则没有。有它与没有它,是绝对不一样的,它标志着对教材研读的深度,它预示着课堂教学的独特性。

这是我们形成的第一个共识:高效备课,要找准文本“这一课”的教学价值。

第二,课题组来探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的推进问题。

根据上文李卫东老师所述观点,具体到《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我们拟定3条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

3. 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具体说一下。第一个学习目标“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读懂一篇文章,知道文本的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读懂没有读懂,对文章的内容了解的怎么样,以“能否准确把握故事情节”来评价。本文的故事性很强,又充满趣味性,应该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目标的落实。第二个学习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意在突出强化“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这一文言文教学理念,也是对当前公开课过度突出“文”而忽视“言”的一个纠偏。一个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开始了人文大教育,至少说,在初中的课堂上是不足取的。7——9年级段仍以积累重要文言词句为主。那么,与2006年的备课所不同的是,不仅对“实词”“虚词”要有所积累,还进一步突出对“句”的积累。第三个学习目标“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是要彰显《战国策》“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的文本特色,进而了解古代外交家的非凡口才、卓越智慧、胆识勇气。学习这一点,也是“积累继承中华文化”的具体切入点。

怎么推进或者说怎样具体落实学习目标呢?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充分调研,积极讨论,我们还是分两个课时安排教学。2006年的备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是有一定难度的,那样不利于扎实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细腻品读。学生形不成丰富积累的课堂,就是低效课堂;那么这样的备课也是低效备课。我们主张像《唐雎不辱使命》如此篇章的文言文,在教学时应该安排两课时为宜。

这两课时各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呢?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第一课时:了解《战国策》,疏通文意,把握情节,练习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第二课时:读评人物,进一步通过语言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同时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唐雎外交辞令的表达技巧。

这样安排,第一课时重在解决文章“写了什么”,第二课时重在解决文章是“怎样写的”。很显然,在不同课时,“文”和“言”是有所侧重的。而实际情况,整个教学流程“文”和“言”又是紧密联系的。疏通文意,由“言”到“文”;文章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呢?又是有“文”到“言”。阅读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在“文”和“言”中来回穿梭的过程。

第三,要突出细小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过程从一个层面上来讲,要讲究灵活多样,吸引学生去做一些学习活动;从另一个方面讲,要设计别出心裁的学习内容,讲究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用新、实的知识或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知识去饱受文化的洗礼与浸润。对比2006年的老备课与2011年的新备课,有这些细小活动值得关注:

1.新教案中第一板块设置了“了解《战国策》”的教学内容,这是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积累;2006教案无这方面的内容。2011教案和2006教案在课中又都有对《战国策》补充材料的穿插,目的一样,指向“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意在着眼人物对话,感知人物形象。2006教案中一些与解读文本无用的文字还是进行了删除。

2.2011教案安排了“读讲故事”的教学内容。读,即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讲,内化自己所读内容。这个活动倡导同学们的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读出文章的层次,像讲故事一样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像讲故事一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允许略微夸张一些。这是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的情况而进行的思考与设计。2006教案无此内容。

[1] [2]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