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读书问题与对策
毛华兵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确,读书是一件及其有意义的事。
一、读书现状剖析
首先,在考试评价标准不变的情况下,读书难!在一线教学中你会发现比一切都重要的是分数。老师找来几套高考试卷,经过一番分析整合,联系考点,便总结出一套又一套答题的规律和技巧,而学生便捧着如圣旨一般,在作业、习题中翻来覆去的演练完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某一篇文章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某一首诗歌的情韵在哪里,为什么让人感动,而是这道题要考什么,那个问题在作品中怎样找答案,这个题的答案该怎样来作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句子被肢解了,文章被割裂了,诗歌被撕碎了,语文被一串串的专业名词、专业术语代替,学生就在这些枯燥乏味的符号中浪费时间,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语言美、情感美、精神美。
其次,在功利主义唱主角的社会中,读书难!因为功利,所以浮躁,所以贫乏,所以浅薄。金钱物质只能给人装裱华丽的躯壳,却无法丰富人的内在。在学校这个圣神的殿堂,人们的期望值已经与先进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何在?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三,在信息膨胀的时代面前,读书难!信息高速让人们的知识获取途径变得快捷而方便,然而充斥学生阅读视野的东西也如同快餐。学生的读物大多是网络小说、娱乐杂志等,而非唐诗宋词,名著经典。学生读的东西不要说有营养,甚至大多是有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读物其低俗的内容使读书的人文内涵渐行渐远。因而读书成了信息的快速浏览,没有了“心如止水”的定力,对读物缺少咀嚼,缺少思考,读书沦落为对生活的调侃而非对生活的审视和领悟。
二、大师们的读书方法
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一文中说:“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读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习惯和兴趣,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尝到读书的趣味。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泛涉猎课外书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中学生要选择的课外书籍应该是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终生受用的书。找到了可读之书,还得有可读之法。
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鲁迅说:“读死书是害己。”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梁启超则最推崇抄录和笔记的读法。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的日常读书活动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书评或读后感,而这些就是用心读书后的参悟和审视。
朱光潜说:“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所以,即使教师给学生规定了必读的篇目,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等选择精读或略读。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读书对策
首先,要想让学生有兴趣来读书,就要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而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萌发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适当满足学生对读物的兴趣取向,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愿望。那么,教师可以就读书问题写一封《致家长书》,尽可能让家长配合,不要过分干预,而应尽量满足条件。
其次,要注意提高和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学生读书后需要一定的交流和表达,那么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搞读书交流活动,或者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或者让学生自主研讨进行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