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正文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584

概要: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徐志耀我解读:优秀的诗歌是诗人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的感动,是他们用敏感的内心寻找到的美。《蝈蝈与蛐蛐》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生活,诗人用浅显易懂的诗句表现对美的全力歌颂与不懈追求。诗人用欢快欣喜的笔调去描绘生活,让严酷的环境、微小的昆虫化身成自然的舞台上美的使者,而这首看似平常的小诗也成为了美的颂歌,成为了美的化身。那么,这首诗的美来自何处?来源诗人对环境的感受、对蝈蝈与蛐蛐的赞美,对洋溢在诗中无处不在的生命力的歌颂,来源于诗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内心。一、在严酷的环境中描绘美。在诗中,诗人没有选择多彩绚烂的春秋两季,而选择夏季与冬季作为诗歌的背景,他在诗中描写“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渲染出其炎热与寂静,表现出这两个季节的严酷。但即使在这样严酷的季节之中,作者依然没有停上描绘美的画笔。在炎热的夏日中,仍然有“阴凉的”树林和碧绿的树篱,“新割的草地”似乎飘荡着清新的气息,这一切使草地变得“可喜”。诗人用“豪华(luxury)”一词来形容盛夏的季节,本身就流露出喜悦的心情。而“luxury”一词本身还有“奢侈、奢...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徐志耀

我解读:

优秀的诗歌是诗人从生活中获得的特殊的感动,是他们用敏感的内心寻找到的美。《蝈蝈与蛐蛐》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生活,诗人用浅显易懂的诗句表现对美的全力歌颂与不懈追求。诗人用欢快欣喜的笔调去描绘生活,让严酷的环境、微小的昆虫化身成自然的舞台上美的使者,而这首看似平常的小诗也成为了美的颂歌,成为了美的化身。

那么,这首诗的美来自何处?来源诗人对环境的感受、对蝈蝈与蛐蛐的赞美,对洋溢在诗中无处不在的生命力的歌颂,来源于诗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内心。

一、在严酷的环境中描绘美。

在诗中,诗人没有选择多彩绚烂的春秋两季,而选择夏季与冬季作为诗歌的背景,他在诗中描写“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渲染出其炎热与寂静,表现出这两个季节的严酷。但即使在这样严酷的季节之中,作者依然没有停上描绘美的画笔。

在炎热的夏日中,仍然有“阴凉的”树林和碧绿的树篱,“新割的草地”似乎飘荡着清新的气息,这一切使草地变得“可喜”。诗人用“豪华(luxury)”一词来形容盛夏的季节,本身就流露出喜悦的心情。而“luxury”一词本身还有“奢侈、奢侈品、乐趣、享受”的意味,原诗“In summer luxury,,--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孟光裕先生将这一句译为“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飞白先生将之译为“在奢华的夏日,/ 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与课文一样,均突出环境所带来的欢快心情与旺盛生机。但我觉得译为“豪华”一词似乎更能让人联想到阳光的热烈,更能衬托出一份自豪感,使蝈蝈此时的歌唱不仅有喜悦,还有自信与骄傲,更加生机盎然。严酷的夏日自身它的豪华之美,这份美使蝈蝈的歌声变得华丽,充满了狂喜之情。

而在寂寞的冬日中,寒冷的严霜似乎将一切都凝固起来,变成一片死寂。但我们在温暖的炉边能够感受到“逐渐升高的暖气”,这份温暖使我们忘却寒冷,让严酷的冬日变得温馨而和谐,人们被渐渐陶醉其中,渐渐沉入梦乡。此时蛐蛐的歌声就是一个使者,将我们从温和的冬日中带入碧绿的山野、豪华的夏日之中,那是一个华丽的季节,那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季节,温馨的冬日同样变得美丽而多情。此时诗人用三个动词来描写宁静的冬日,“凝成(wrought)”“弹起(shrills)”“逐渐升高(increasing)”,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对比、呼应,我们能感受到在宁静下隐藏的活力。而“shrill”一词还有“尖声锐气的唱”的含义,飞白先生将之译为“炉边的蛐蛐/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更加突出了蛐蛐歌声给冬日带来的对于生命的向往,和其中蕴含的勃勃生机。

诗人描绘严酷环境中的美,突出了他对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热爱,让他感受到了联系夏冬两季的活力,也让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去歌颂平凡的蝈蝈与蛐蛐,去表现这小虫身上的无与伦比的活力。

二、从平凡的小虫中发现美。

在济慈的笔下,蝈蝈就是大自然生命的化身。在骄阳下,一切都陷入沉寂之中,蝈蝈在草地上,在树篱上高歌。因为在它看来,此时大地上的一切都是“可喜的”——阴凉的树丛,新割的草地,密布的树篱。这一切都预示着生命并没有因为炎热而停止生长,反而被烈日激发出了更加旺盛的活力。鸟儿的“昏晕”不代表生命的消逝,反而能够衬托出更加富有活力的歌声。因此,“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任何时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即使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虫都能展现生命的力量。济慈主张诗人在观照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摆脱自我意识的束缚,不设立任何人为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感受自然,想象也就能够更加活跃。因此他真实地记录下了夏日的炎热与蝈蝈的歌声,难熬的骄阳变得辉煌,烦人的虫鸣变得伟大,从中我们读出了生命的崇高与永恒,由此诗人在蝈蝈身上找到了自然生命无与伦比的美。

同样,蛐蛐的歌声也是大自然生命的使者,它引导在冬日的温暖中安睡的人们走进夏日豪华的生命之中。“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一切似乎已经静止下来,沉沉睡去,等待着被和煦的阳光唤醒。但蛐蛐的歌声打破了沉寂,使主人在恍惚中回到夏日那热烈的演奏之中,去感受生命火一般的热情。可见,即使在漫长的冬眠中,生命也不会停下它的脚步,仍然在讲述着属于它的传奇。因此,“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他就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歌咏着生命的奇迹。济慈在写给出版商帕莱的信中这么说:“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与爱情一样,在它们崇高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在他的诗歌中,就有一种激情,这是一种被自然的生命力所激发的情感。根据西方民俗,如果冬日里蛐蛐在炉边鸣叫,是不祥之兆。但此时蛐蛐的歌声将沉寂的冬日中“昏昏欲睡”的人们带入灿烂的夏日,它点燃了我们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诗人从中找到了崇高的美。

济慈说:“我只确信,心灵的爱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见的美也是真实的——不论它以前是否存在。”也许,冬日炉边蛐蛐的歌声就来自诗人的想象,但它与蝈蝈热情的歌声相呼应,表现了生命永不停息的脚步,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之美的不懈追寻。

三、用短暂的生命追寻美。

《大百科全书·英国文学》中说:“济慈(创造的原因)是由于憎恨这个使‘青年脸色苍白、骨瘦如鬼’的残酷世界。……这个英年夭折的天才,在1819年一年之内,写出了他几乎全部最重要的诗篇,每一篇都使人感染到年轻诗人是怎样不知疲倦地追求着美。”本诗收录于济慈181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之中,是他早期的佳作之一,我们从中诗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读出他对于生命与美的不懈的追求。他真实地表现出夏冬两季的严酷环境,因为他明白“只有那些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而且苦难使他们不能安息的人”才能达到艺术巅峰。因此在这份严酷中他仍然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存在。

在全诗中,我们读到,在炎炎夏日与凛冽寒风中他仍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而这生命就具有了崇高的美,因为它代表了生命永不停息的脚步,永不消逝的活力。因此,诗人才能走入蝈蝈与蛐蛐的身旁,聆听它们的“尖声吟唱”;走入它们的身体之内,体会它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于是,曾被人们所厌弃的蝈蝈与蛐蛐的歌声成为了生命与美的化身,而这首诗也变成了一首对于美与生命的颂歌,为夏日渲染上了阴凉欢快的氛围,为冬日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也成为了描绘生命之美的一幅画卷,成为了“大地的诗歌”一篇动人的章节。正是大地上演绎的生生不息的画卷,使生命变得富有诗意。这首诗是济慈与另一位诗人、文学家Leigh Hunt的相同题材的竞赛之作,但却鲜明地体现了他本人的创作思想——诗应给人们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

[1] [2] [3]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美的颂歌——《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