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成语为线,贯穿解读——《桃花源记》教学叙事» 正文

成语为线,贯穿解读——《桃花源记》教学叙事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984

概要:去年与学校备课组讨论《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时,我提出了以桃花为切入口组织全课的教学,并写成了相关的文章(《简述〈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http://xuzhiyao.blog.zhyww.cn/archives/2011/20119917922.html),本次教学我也是以此为切入口来组织教学的。但是本文是一篇很长的文字,其中包括了不少古今异义、字词活用、一字多义的关键词,以及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解读本课的文字也是教学的重点。如何避免枯燥的教学而激发学生的趣味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并且,我还考虑如何把前面的字词教学与后面的文本教学联系起来,使两者不至于毫无关联。最终,我尝试通过强调本课出现的几个成语的含义及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有些趣味,同时也对全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认识,也助于我们将字词教学与文本解读联系成一个整体。本课总共出现了五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同时,“落英缤纷”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常常被当作成语来用,我称之为“准成语”。我在要求学生解读字词时,就突出了五个成语的含义。“落英缤纷”我在解读文本时强调其内...
成语为线,贯穿解读——《桃花源记》教学叙事,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去年与学校备课组讨论《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时,我提出了以桃花为切入口组织全课的教学,并写成了相关的文章(《简述〈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http://xuzhiyao.blog.zhyww.cn/archives/2011/20119917922.html),本次教学我也是以此为切入口来组织教学的。但是本文是一篇很长的文字,其中包括了不少古今异义、字词活用、一字多义的关键词,以及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解读本课的文字也是教学的重点。如何避免枯燥的教学而激发学生的趣味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并且,我还考虑如何把前面的字词教学与后面的文本教学联系起来,使两者不至于毫无关联。最终,我尝试通过强调本课出现的几个成语的含义及文化背景让学生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有些趣味,同时也对全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认识,也助于我们将字词教学与文本解读联系成一个整体。

本课总共出现了五个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同时,“落英缤纷”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常常被当作成语来用,我称之为“准成语”。我在要求学生解读字词时,就突出了五个成语的含义。“落英缤纷”我在解读文本时强调其内容,而在解读字词时我就不再强调了。我是用第一节为例,要求学生从中勾出上述的关键字词,再去其它文段中寻找。同时,我强调了“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来源,就与第一节中所描写的桃花林相关,以此为例,要求学生在其它语段中找到相关的成语。

在解读“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时,我要求学生们说出其两层含义,即“比喻理想中生活安乐的地方”和“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的幻想境界”。我指出,这两层含义在文中均有所表现,并且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来。学生发现,作者在第二节中,生动地描绘了理想境界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在四、五节中,作者则表现了理想境界与现实之间无法到达的距离。通过这个成语,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描绘,寄托了他的人生抱负,这与下文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相联系,而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消逝,也同“无人问津”这一成语联系在一起。我在后面语段的教学及对文本的分析中,又进一步进行了强调。

“豁然开朗”这一成语,书下注释已经有了详细的解释,我则进一步强调了其引申义“通晓领悟”,并指出这四个字并没有“狭窄幽暗”的含义,“豁然”与“开朗”两词实际上均有开阔的意思,之所以有“从狭窄幽暗到开阔明亮”这一含义是后人依据前面“初极狭,才通人”的描写加上的。实际上,这个成语讲述的同样也是一个人生境界。人生往往要通过一段狭窄艰难的境地,方能发现一个全新世界,这段境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瓶颈”。我补充了朱熹在《大学集注》中对这一境界的阐述,他认为世上的万物中都包含了真理,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解读这一真理的灵性,只是由于钻研不够,所以无法明了一切真理。而“大学”的作用就是启发人在自身已知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只要用力不止,“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明代大儒王阳明正是在贵州任驿丞时,在荒凉偏僻的深山中苦思人生的真谛。但他最终想通的那一刻,世界在他眼中变得无比澄澈,一切都变得光明了。此前,王阳明所遭遇的贬谪,也就是他所经历的“初极狭,才通人”的境地。这一境界在后来中国人的思想中反复出现,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样也是表达的这一境界。陶渊明在此处如此描绘桃花源,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其难以发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他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如果没有13年的仕途奔波,理想受挫,他也不会发现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

“黄发垂髫”与“怡然自乐”两个成语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的一个细节,也就是老人与孩子均悠闲自在,生活得非常安适愉快。这与《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想世界的现实版。在后面的文本解读中,我将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世界与晋时士人心中的理想世界进行了对比。成书于晋的《海内十洲记》描绘了想象中的瀛洲:“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扺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岀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其中所描述的世界的特征一是到达就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一是距离大陆绝远,凡人根本无法到达。这样的世界是帝王、贵族们的梦想,距离百姓的生活过于遥远,也正是在晋代炼丹求仙之风盛行时的产物。传统儒家思想所表达的理想社会,孟子曾数次提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们对照《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就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即使是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场景也是同样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儒家的理想的表现,也是他所见到的真实的农家生活的理想化。我想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桃花源成为普通中国人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目标。毛主席在登庐山时也曾有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表明陶渊明的梦想即使在现代也令人神往。而瀛洲之内的仙境,也只能吸引一些求仙者的想象,不再为人们所熟知,恰如李白的诗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