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的实用性在于其传递的信息对人在人文思想与科学素养等方面有所启发与思考。尤其是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新闻等文章。学生能够从中读出文本传递的人文思想,能够从人物或事件中获取人生教益,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启迪自己的成长之路、人生之路。文本特点决定了实用类文本阅读要关注的基本内容和不能回避的阅读方法。
高考对这一块的考查,也是着力于实用类文本的特点与功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概括梳理文本信息。这里边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文本思路的梳理。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四个观照。
第一,观照文本中心。文本的中心内容是思路展开的原点,是整篇文章内容环拱的中心。任何背离或偏离文章中心内容的内容都不在作者要展开的思路上。所以,思路的展开必须和中心内容紧密关联。比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杂交水稻之父》。最后一段话,写的是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
第二,观照文章标题。标题的意义在于提示乃至于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观照到标题,就容易联系到文本中心。不再赘述。再比如,2010年山东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标题提供的是这件事情发生的最基本的背景。也正是这个背景,显示了时间的紧迫性和事件的严重性。从而暗示了人们,面对这样垂危的生命人们会怎么做,该怎么做。文章正是展示了一大批人们是怎样做的。而这种怎样做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就是文章的写作意图了。“怎么做”就是真个事件本身。做事的过程就是文章思路展开的过程。
第三,观照文段内容要点。文段内容要点的概括一直是学生文本阅读的一个短板。主要问题在于概括出的要点就文段本身来讲似乎是正确的,比如刚才讲到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最后一段的内容概括。可是,放到整篇文章中,和上下文,和整篇文章中心没有明显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好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首先要引导学生有这样一个文段是文章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他内容,尤其是和他相邻的内容一定有着具体明确的逻辑关系,它和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从属关系。在这样一种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阅读,才有可能准确概括文段的要点,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第四,如果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还要观照后边设计的试题。试题不仅仅是对阅读结果的检测,而且是对阅读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提示,尤其是对于写作的思路梳理来讲,其意义更大一些。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2010年山东卷的《“她只能活七小时”》。后边的第一小题说“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文章的思路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学生看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进入文章了。第二个例子,2011年广东卷的《
其次,实用类文本作为文章,也一定具有常规文本的最基本的写作思路。所以,要研究常规文本写作思路的基本思维模式。
像前文所述的《杂交水稻之父》,逐层深入的探讨原因,这可以叫做层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