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共读——我的语文教育梦
●安徽 赵克明
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却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与生共读。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年少时就深埋于我的心间。记得那个年代是无书可读的,家里的几本线装书都在“大革文化命”中付之一炬了,所幸的是遇到了启蒙老师唐显礼先生,是他在那冬日里朗读的《欧阳海之歌》温暖了我幼小的心灵,让书的魔力撩拨得我不能自已。说来不怕笑话,我还有过“窃书”的经历。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吃饭时发现食堂拐角有一卷落满蛛网的纸,打开一瞧,竟是一本书。那顿饭我没有好好吃,心思都在那本书上,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后我还是斗胆把它“偷”走了。整本书已残缺不堪,当时并不知道书名,只知道那个暑假最开心,整天都埋在那本书里。开始为书中曲折离奇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所迷醉,后来对书中田耕、何大拿、毛驴太君等人物萌生强烈的爱恨情感,再后来玩味着书中描写的段子禁不住浮想联翩……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读、翻来覆去地读,读了不下二十遍,甚至连某个细节在书的页面都已了然于心。
正是对书的痴情,我的脑海里便萌发一个梦想:将来要当一名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心地读书。
后来,我真的当上了语文教师;然而圆梦行动却举步维艰。师范刚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我发现学校订的书报放在那儿少有人问津,便毛遂自荐担任义务管理员,这样我就有了一大“特权”——优先阅览学校的书报,并推荐给班上的学生阅读。其时,我又酝酿在班上建立图书角,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发动学生每人赠一本书,于是教室里就有了课余时间让学生驻足流连的地方。就在这时,我却发现学生一个个渐渐地疏远了图书角。探问原因,学生答道:“数学老师催着交作业呢!”“物理老师说我这次考差了,要补课。”“俺爸不让俺读闲书,说读闲书没用。”……学生无奈,我这个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也无奈,——毕竟学生要过“独木桥”啊!
一个问号总在我的脑海里晃动:学生进学校叫“读书”,为什么却又不读书呢?
谁料想,一晃三十多年,我的与生共读梦依然只是个梦,而且似乎愈来愈遥不可及!
我也曾构想过师生共读课堂的美妙境界,我也曾给学生制订过高中三年读书计划,我也曾每周带学生进阅览室上一节读书课,我也曾在课前安排五分钟的“名著相伴”读书演讲活动……可是这一切在“应试教育”夹缝的生存空间里只能是微弱的呼吸。每当看到堆放在课桌上足以埋住一个个圆脑袋的《教材详解》《精讲精练》《考试大全》《满分作文秘诀》,想到学生们就是在这些所谓的“书”中耗费宝贵的年华,焚膏继晷,目不窥园,我的心头禁不住隐隐作痛。每当看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被高考弄“魔”了,课堂上言必称“高考”,行必为“高考”,似乎不谈高考语文课就无意义可言了,不为高考师生们就手足无措了,我实在忍不住一声长叹。教育与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应考与工作的工具,更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之成为富有智慧和快乐人生的大写的人,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而这一切主要通过阅读实践来实现。然而如今高考的“功利性”武装到了牙齿,基础教育已经完全沦为高考的“培训班”,高楼林立的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竟放不下一张氤氲书香的课桌了!
哪里还有自由阅读的诗意、幻想和美?它们在客观严酷的考试里只能奄奄一息,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只能被应试磨成光滑的鹅卵石。
我时常走进学校空旷的阅览室,打量着寂寞地躺在书架上的书们,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脑海里总会闪出一幅诗意的图画:窗外竹影婆娑,室内悄然无声,师生手把书卷,忘情地漫步于美妙绝伦的世界,心中翩然着婆娑的竹影……
与生共读,我的语文教育梦,期待梦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