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加点文化厚度» 正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加点文化厚度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124

概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加点文化厚度李云东我执教初中,因所在学校是高初中并存的完中,便可到高中部听课,听的最多的文言文就是《烛之武退秦师》和《触龙说赵太后》。现我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想说点自己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不成熟的意见,不对之处,望高中教师海涵,毕竟不在其位,所言可能偏颇。我在听课中,发现授课教师均明确表示“赏析触龙的进谏、劝说艺术”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兖州一中李平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把“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赏析触龙进谏的艺术”定为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个教学定位是很准确的,因为我在听课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个“劝谏艺术”确实令人费解——老师或学生总结出来的四字短语似乎是在总结触龙劝谏的手段,姑且不管是艺术,还是手段,我总觉得我们老师还可以再深入点。在这个网络、教辅资料横飞的年代,我们随处可见对“触龙的进谏艺术”的定位分析,所以,我很希望老师能分析的再清楚些,可惜,在很多的课例中,教师对这个内容的分析,个人觉得是草草收场。授课教师可能觉得自己分析得很清楚了:翻译全文,顺利;人物情感揣摩,到位;对触龙进谏的层次把握,很细致;最后课堂总结,“四字短语”——...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加点文化厚度,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加点文化厚度

李云东

我执教初中,因所在学校是高初中并存的完中,便可到高中部听课,听的最多的文言文就是《烛之武退秦师》和《触龙说赵太后》。现我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想说点自己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不成熟的意见,不对之处,望高中教师海涵,毕竟不在其位,所言可能偏颇。

我在听课中,发现授课教师均明确表示“赏析触龙的进谏、劝说艺术”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兖州一中李平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把“品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赏析触龙进谏的艺术”定为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个教学定位是很准确的,因为我在听课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个“劝谏艺术”确实令人费解——老师或学生总结出来的四字短语似乎是在总结触龙劝谏的手段,姑且不管是艺术,还是手段,我总觉得我们老师还可以再深入点。在这个网络、教辅资料横飞的年代,我们随处可见对“触龙的进谏艺术”的定位分析,所以,我很希望老师能分析的再清楚些,可惜,在很多的课例中,教师对这个内容的分析,个人觉得是草草收场。

授课教师可能觉得自己分析得很清楚了:翻译全文,顺利;人物情感揣摩,到位;对触龙进谏的层次把握,很细致;最后课堂总结,“四字短语”——“欲进先退,消除戒备;理利相济,诱发共鸣;引史为例,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完美,应该不存在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吧!

从兖州一中李平老师的课例看,学生在总结“触龙劝谏艺术”的时候如是说:第一个就是他迂回前进,层层深入;第二个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思考,尽量尊重、体谅别人;第三个他在说话时注意了拉近距离,注意了自己的口气:怎样才能达到说话效果的最大化!

学生的简述很真实,因为我们从他那层次感不清,逻辑性不是很强的分析中知道了学生应该能理解进谏艺术啦。(如果逻辑感太强,就要小心其身后是否有参考书的影子)如果我们再烧上一把火,举它几个例子,岂不更妙,不必深入,只需浅出,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我引用徐志耀老师的话:“我以为,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身就是具有丰厚的文化性的,我们如果不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不必在课堂上深究,只需要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

徐老师在上课时扩充了一些相关的典故后,学生居然对一些古代文献感兴趣了,来图书室借文言书籍了。

我总觉得学生很可能会把本文的劝谏艺术理解为个例,其实,这种劝谏的艺术性,不是一种个体行为,在很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文本中有个词很重要,就是“为之计深远”,这是劝谏艺术的核心要素,为谁策划深远呢?不同的场合,对象,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讲究。所以,要讲劝谏艺术,个人觉得不能局限在这样的个例身上,我们要深入一点,既然是文言文课堂,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厚重一些。

我们可以介绍点古代的经典劝谏、劝说故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找准切点,换位思考,层层推理,推心置腹”的劝说艺术。

下面我推荐几个自认为经典的劝谏、劝说的例子。

1、《三国演义》——鲁肃劝孙权

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评:推心置腹,换位思考,为之计深远——孙权很犹豫,有侥幸心理,鲁肃一言就惊醒了梦中人,言下之意:“我们投降可保命保官,你怎么办?”(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反感,还可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美名其曰——使文本厚重,增加文化气息,何乐不为呢?)


2、烛之武退秦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评:老课文了,文中的劝说艺术各位高中教师很清楚了,可否两文对比连接一下啊?为之计深远啊。

3、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觽,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评:这个劝说的情况很特殊,是为保命。这个保命艺术可总结为:大义凛然现忠勇,暗贬身份夸对方,并为之计深远啊——当年天下大乱的豪杰很多,你杀得完吗?你这样的明君,一统天下了,应该考虑的是名声,应是宽柔的主,这才是统治的长远之计。(你看,口才艺术,多经典啊,你的学生会睡觉吗?)

4、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建议攻强不攻弱,奇怪之论,其切入口之妙,不亚触龙)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髃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