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呈现的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动,以人本关怀的独特温暖着莘莘学子。在这样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学习应该因其特有的语言形式、音韵节奏而展现蓬勃生机,应该因其特有的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而精彩纷呈。然而现实状况中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和学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一、学生难以走进文本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正因为历史的久远,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表达习惯都与现实中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容易接受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其感冒和抵触,认为文言文太旧,学它没用。
据笔者调查本校学生得知,75%的学生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品尝到快乐,也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只是为高考吃力而艰难地学着文言文,甚至为拿不到高分而苦恼。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
就老师教的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老师有之,轻“言”重“文”的老师有之,“文”“言”剥离的老师有之,教师的教学没有走出混混沌沌态。
正是这些文言作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正是因为我们老师的无效教学,学生很难真正走进文言文本,去读懂作品内在情思,去发现作品无穷魅力。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由于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 “逼迫”,老师们也尝试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老师们又过于担忧学生无法掌握字词句意,所以很多老师还是选择了串讲,逐字逐句地翻译,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讲解课后练习。老师一讲到底的方式经常使得课堂上学生主体的缺失,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当然也有些老师提出一些阅读问题,但问题大都偏向简单化,没有多少思考和探究的价值,一问齐答的现象还是很普遍。这跟老师串讲到底其实没有多大区别。这样的教学也就失去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朗读指导虚化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诵读的重要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师认识,所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我们也能听到琅琅的书声。公开课时开课老师也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等。朗读声充满整个课堂,朗读的重要性似乎已被老师意识到。笔者最近也听过几节优质课,课堂上朗读不少,但是有效的朗读却不多,能读出句子情味的不多。很多时候老师只是为朗读而朗读,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或者说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还很虚化,流于表面。结果,学生读得口干舌燥,累死累活,但是学习的兴趣依旧不浓。
当文言文课堂重复着这些繁琐的讲解,充斥着缺乏设计的提问和没有指导没有品味的朗读时,其实课堂也远离了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笔者试着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上进行思考,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在勾连现实中落实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当下,很多老师也意识到文言文教学汲取文言文中思想的精华,传承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又过于强调文言文中的“文”,经常把文言文上成思想教育课,缺乏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大部分老师是一节课疏通字词,一节课理解文意,或者是上完课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散思考,从而拓展思路,陶冶情操。这样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虽然联系在了一起,文言文的实用性好像也得到了发挥,但并没有做到文言相融相生,依然难以克服学习过程的乏味枯燥。
崔莉在《文言文教学应注重人文情怀的引导》一文中指出:“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想办法消除学生和古文这种隔阂,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到古人与我们的共同之处,在交流中接近文本与我们的距离。”
基于此,我们在教文言文时务必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要让学生勾连现实,从中读到一种时代感,尽量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对接,要让学生意识到决不是为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要让学生古为今用。在勾连现实中巧妙地落实文言知识,做到文言相融相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笔者曾在上《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分析孟子仁政思想时就很好地做到了勾连现实,古为今用,同时又巧妙有效地落实了文言字词。“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政策、主张都有着孟子思想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看,假如用现代的理念诠释孟子的思想,文中的那些句子能够说明问题。可以边读边讨论。”一个问题纵观全文,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人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学生的回答很活跃,且都能利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解说。当学生回答“不违农时……,符合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时,我就趁机让学生说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和“数罟”的意思。当生回答“谨庠序之教……,先物质后精神,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时,我不仅予以赞许也强调了“谨”的含义和“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特殊句式。当学生回答“五亩……注重对自然的利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的思想”时,我又突出了“树之以桑”中“之”和“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