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境遇式”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实践策略» 正文

“境遇式”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实践策略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859

概要: 1.改编表述情景 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有时会让学生感到生疏和隔膜,读起来也是咀嚼他人悲欢,不以为然。如果以改编的方式表述情景,效果往往要好得多。例如教学《故乡》,对于小闰土与小迅哥的情谊,学生一般比较喜欢,但也仅存于喜欢而已,很难出现陶醉般的欣赏感受。于是,让学生将两人相见、相处和相别的过程改编成只有两个角色的小短剧,然后进行当堂的表演,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高了。关键是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将几个场景进行了组接,再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物心情表达出来,这就接近于与作品进行真情沟通了。 2.寻觅同类心情 改编表演中,如果不尽理想,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以往的同类心情融会到作品的人物身上,那就要寻觅自己的心情记忆了。例如与伙伴自由谈天,听伙伴说新奇事,在都是成年人的环境里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同龄伙伴时的喜悦和兴奋,不得已要分开时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这些都与小闰土和小迅哥的经历相似,这些心情的挖掘都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3.抒发真情畅想 能捕捉到相类似的心情,就有可能让学生畅想文中的情感发展,或者畅想人物的命运,抒发真情。例如在理解了小...
“境遇式”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实践策略,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1.改编表述情景

    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有时会让学生感到生疏和隔膜,读起来也是咀嚼他人悲欢,不以为然。如果以改编的方式表述情景,效果往往要好得多。例如教学《故乡》,对于小闰土与小迅哥的情谊,学生一般比较喜欢,但也仅存于喜欢而已,很难出现陶醉般的欣赏感受。于是,让学生将两人相见、相处和相别的过程改编成只有两个角色的小短剧,然后进行当堂的表演,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高了。关键是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将几个场景进行了组接,再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物心情表达出来,这就接近于与作品进行真情沟通了。

    2.寻觅同类心情

    改编表演中,如果不尽理想,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以往的同类心情融会到作品的人物身上,那就要寻觅自己的心情记忆了。例如与伙伴自由谈天,听伙伴说新奇事,在都是成年人的环境里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同龄伙伴时的喜悦和兴奋,不得已要分开时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这些都与小闰土和小迅哥的经历相似,这些心情的挖掘都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3.抒发真情畅想

    能捕捉到相类似的心情,就有可能让学生畅想文中的情感发展,或者畅想人物的命运,抒发真情。例如在理解了小闰土和小迅哥的故事后,在回忆起自己的类似心情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抒发从两个人物身上看到的真情,以及这种感情的可贵,从而对作品这些细微处萌生更浓烈的喜爱之情。

    三、以情境想象引导认知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箱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覆盖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欣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参与到文学作品阅读中,多半能从感觉、情感上升到认知水平的飞跃,以至真正领会到作品的深意,且影响自己的人生。尤其是阅历不足的中学生,以激发其想象,让其补充阅读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并以想象时的内心感受增添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创作感受,是较为常用也是较为有益和有效的方法。

    (一)用情境联想获取认知领会

    情境联想是一种丰富阅读认知感受的方法,因为中外名作大多与中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认知水平有差距,理解并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既需要以自己生活与作品的情境相遇,也需要用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作品情境遇合,这就是相关联想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广为运用,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1.展开丰富联想

    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需要找准联想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可供联想的情境,就可以打开思想的闸门,涓涓流淌出思想的泉水。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因为故事取自名著《城南旧事》,而文中英子与学生的年龄相仿,从自身经历和阅读积累中寻求联想因素,还是很方便的。尽管学生没有经历过与爸爸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从与其他长辈永诀和《童年》《安徒生童话》等作品的阅读中,找到年少的女孩失去父亲,还要替母亲分担劳作,支撑起家庭的不易,从而深切感受到英子成长的艰辛。

    2.投入假设场景

    真正感受到人物的心理,还需要架设一些场景。文章在英子走出家门时戛然而止,于是,让学生描述英子到医院送别父亲的场景,假设身处其间,体会人物的心情:白色的世界,满眼泪光的亲人们,痛苦不堪的母亲,一切都让英子感到压抑和苦痛。在言语描述的场景中,学生可以用想象将自己投入到规定的环境中,体会人物的复杂心情。

    3.获得亲历同感

    在深情的场景假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英子,缓缓步入病房……很多学生在这里的描述非常动人,尽管没有这样的生活感受,但通过联想和想象,就仿佛走进了人物的世界,获得了亲身的感受。他们大多以想象的参与,领会了人物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生活重责的心情,并且如同走进了那个独特的时代,在那淡淡忧郁的光景里品味悲欢。

   (二)用情境幻想换取认知体会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风俗已然流失,由于缺乏阅历,很多学生对反映风情民俗的作品难以领会,于是,让学生幻想某些作品里的情境,在情境中畅游,得到美好的认知体会,是颇为有用的方法。

    1.展开奇异幻想

    学生用情境幻想深入作品内部,则容易获得思想认知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学《春酒》,因为家家户户喜迎春节,朴实憨厚的民风在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很难见到,而浙东农村浓浓的乡情又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小姑娘过春节的快乐,展开奇幻的情境幻想,以此得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境”,然后深入其间。学生幻想着新春到来时,农人奔走招呼,相互问候,孩子们可以随意走到他人家中拜年讨彩,举村元旦大庆典,扶老携幼踏春赏灯,等等,一幅幅动情的迎春图跃然而出,给人美感。

    2.品味梦真比照

    然而,美好的景象与当下生活的样貌大相径庭,学生的奇异幻想往往如同梦境一样,于是,让学生对比梦境与现实,找到比较时的心理感受,常常能给人获得认知提高的可能。学生感到叙述中的梦之美,和当下年味的寡淡,不觉对作品中的年俗心生向往。

    3.换得思考认同

    有了一种向往,读者难免会希望得到身临其境的满足,于是,进一步的思考,常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既然美好的年俗风情是让人难忘的,那么,为什么曾经有过的传统都不在了呢?如何守护并发扬民俗,甚至振兴民族精神呢?这一来,作者希望重拾道地家乡味的想法,就可以理解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