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964

概要: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晓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致力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学生埋头于知识的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课堂上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激活和个性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使语文阅读教学重新焕发了活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发现、体验,使学生由传统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探究、创新能力。本文以《行道树》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体验──迁移、运用、创新”等五个环节,谈新理念下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创设教学情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晓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致力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学生埋头于知识的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课堂上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激活和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阅读教学重新焕发了活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发现、体验,使学生由传统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探究、创新能力。
  本文以《行道树》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体验──迁移、运用、创新”等五个环节,谈新理念下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它能催人奋发,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满足于肤浅的了解,总是寻根究底地去追求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走向创造。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求知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展示、角色扮演和多媒体再现等方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所写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新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语文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情感的流露,变纯粹的说教为主动地体验人生哲理。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的人物,学生思维活跃,会产生很多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结合教学实际,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行道树》一文主要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播放柳树、松树、梅花的图片,而后出示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伴以《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抒情的音乐。教师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赞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么,对于行道树,我们又欣赏它的什么美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要求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文章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主旨上,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方式等。
  《行道树》一文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人称。通过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等词语,对课文形成初步的感知,并落实生字、词。再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树?课文用第几人称写的?”,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介绍行通树的语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出来,进行自我表白。”(学法指导:用句式:我们是行道树,我们        (如:①我们是行通树,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②我们是行道树,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农荫。③我们是行道树,我们忧愁而又快乐……)通过学生模仿行道树的口吻进行自我表白,使学生对行道树有进一步的理解,为下文探究关键语句、体验文章情感打下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
  1、自读生疑,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文本、发现问题。探究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疑问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从课文的关键词句、文章题目、文体结构特点、文章主题等方面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行道树》一文中,主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⑴ 为什么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⑵ 为什么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⑶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⑷ 为什么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 [2] [3]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