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药》:鲁迅文化人格普世价值的体认» 正文

《药》:鲁迅文化人格普世价值的体认

[12-26 15:37:42]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111

概要:人格的愚化人格的愚化是指人受外在的负面影响,失去了判断力,辨不清事实的真相,从而颠覆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药》文中最能体现人格被愚化主要有夏三爷、夏四奶奶。夏三爷在《药》里并未直接登场,通过康大叔的侧面介绍,而人格尽显:夏三爷害怕“满门抄斩”而把夏瑜告官,与侄子彻底划清界限;侄子被杀,夏三爷得到的好处是“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夏四奶奶的出场是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坟场”。作为失去儿子的母亲,夏四奶奶经受了人生之最痛,祭奠儿子也是一个母亲情感的最好依托。然而,夏四奶奶祭奠的是一个因“犯罪”而被处死的儿子,这决定了夏四奶奶跟一般母亲的情感不完全相同。当她看见华大妈的时候,“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夏四奶奶不知道儿子革命的意义所在,以儿子的死“不光明正大”而羞愧万分;当她看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子的树上时,说“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的……”,在夏四奶奶的心里,儿子参加革命是被别人“坑”了而上当的,甚至渴望与夏瑜一起革命的同志遭到报应。夏四奶奶的祭奠,仅仅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祭奠,丝毫不含对儿子革命行为的礼赞...
《药》:鲁迅文化人格普世价值的体认,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人格的愚化
人格的愚化是指人受外在的负面影响,失去了判断力,辨不清事实的真相,从而颠覆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药》文中最能体现人格被愚化主要有夏三爷、夏四奶奶。
夏三爷在《药》里并未直接登场,通过康大叔的侧面介绍,而人格尽显:夏三爷害怕“满门抄斩”而把夏瑜告官,与侄子彻底划清界限;侄子被杀,夏三爷得到的好处是“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夏四奶奶的出场是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坟场”。作为失去儿子的母亲,夏四奶奶经受了人生之最痛,祭奠儿子也是一个母亲情感的最好依托。然而,夏四奶奶祭奠的是一个因“犯罪”而被处死的儿子,这决定了夏四奶奶跟一般母亲的情感不完全相同。当她看见华大妈的时候,“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夏四奶奶不知道儿子革命的意义所在,以儿子的死“不光明正大”而羞愧万分;当她看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子的树上时,说“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的……”,在夏四奶奶的心里,儿子参加革命是被别人“坑”了而上当的,甚至渴望与夏瑜一起革命的同志遭到报应。
夏四奶奶的祭奠,仅仅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祭奠,丝毫不含对儿子革命行为的礼赞。
作为夏瑜的至亲——夏三爷、夏四奶奶,思想完全被社会愚化了,与夏瑜隔膜着的,他们宁愿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不理解夏瑜所从事的事业,更不认同夏瑜的革命行为。虽为叔侄,思想上却有很大的距离;虽为母子,精神上却丝毫不相通。人格一旦被愚化,人与人之间就有陌生感,近在咫尺,心隔重洋。
(二)、超人人格的幻灭。
受儒家文化熏陶,鲁迅推崇圣贤人格,既为“圣贤”,力则能够扛鼎,在社会中扮演的是“救世主”的角色。成年之后,鲁迅受西方哲学尤其是尼采哲学的影响,“圣贤人格”与尼采的“超人”人格渐渐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人格的精神力量。这种超人格的力量就是鲁迅先生笔下多次提到的“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具体化在《药》里就是革命者夏瑜。
“超人”夏瑜生活在能够产生“超人”的时代。作为“超人”映衬物之一的社会环境可谓黑暗,到处满目疮痍;作为“超人”映衬物之二的众生可谓麻木、愚昧。这两个映衬物使“超人”夏瑜矗立在众人之上,勇敢地驰骋在黑暗之中,后人也完全有理由给他添上一道耀眼的“光环”。
革命者的夏瑜,身上具有典型的“超人”特质。作为社会的先知先觉者,夏瑜具有超人格的精神力量,他用身体堵住风头,为了唤醒那些沉睡在黑屋子里的同胞,而大声呐喊;他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希望靠一己之力来拯救所有的苦难中的人们。
然而正当这个“猛士”在实施他的拯救计划的时候,被亲人出卖,被自己的同类——康大叔所杀!
夏瑜的死,标示了先生“超人”之梦的破灭。
二、文化人格隐藏在荒坟心理之内。
正如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所言“‘历来的教科’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只仿佛在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中国的封建史,某些方面本身带有欺骗性。先生本着“人”的良心,极力客观真实地再现甚至是放大社会本身的“毒瘤”,纠正历史的“偏差”与“谎言”。
《药》的最后一部分是“坟场”,两个对照鲜明的青年——华小栓、夏瑜躺在了同样的墓地里,他们人生剧的落幕外在形式一样,都是英年早“逝”。鲁迅先生亲手为华小栓、夏瑜掘下的两座坟墓埋葬了畸形社会的群体性格、超人人格,葬送了一切不合理的秩序
鲁迅先生采取的是现代主义文章结尾的手法,把历史剧中上演不衰的大团圆结局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使历史的废墟感更为真实。文章的最后,那乌鸦“一挫身,直向着远去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给整个小说笼罩着深深的悲凉之感,乌鸦飘忽的身影萦绕在读者的心头而久久挥之不去。
因为“坟墓”心理,鲁迅先生的作品才不会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面对无序的客观世界,而陷入荒诞的精神危机中无力自拔,也没有走向纯粹的个人主义的超人幻想,更不会超人之梦破灭而失落,无聊而厌世,而是一如既往地奔跑,奔跑。
三、文化人格的价值指向。
(一)对“人”命题的价值指向。
鲁迅先生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对大众人格的批判,意在矫正国人扭曲的性格;其超人人格的幻灭感,是对“前驱者”的理性思考。鲁迅先生对人性的鞭笞,文化价值具有恒常的魅力。其指向有:
自觉为“人”
身体受到外界的限制,是原始意义的“奴隶”。封建社会,人的身体已经获得自由,但是其个体生命还处在一种原始的物质状态,思想、精神完全没有自由,这样的人“至多不过奴隶”。
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招引大群年青的奴隶,教他们们如何反抗,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使他们自觉为“人”。有了人性的自觉,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从先生作品的看客形象身上,可以得知人的“自觉”第一层意义就在于思想的自觉,要把握住自己生存的权利和生命的意义,做自己的“主人”,为自己而活,不是在别人的皮鞭下“苟活”。人的“自觉”的第二层意义是行为的理性、有序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自己的价值尺度,对社会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人的普遍联系观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说:“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尼采博大,但是他死了;夏瑜不知疲倦的奔驰、呼号,但他“决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自然挽救不了垂死的民族。
超人在思想上是不合群的孤独者,先生坦诚自己超人之梦的破灭,昭示了独立于众人之外的“超人”是无法生存的,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在社会中如何处理“超人”与“常人”关系的命题:每个人在社会里都有固定的角色位置,既要在既定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更要确立人的普遍联系观,把自己融入社会、融入他人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源头。
自觉为“人”不仅属于鲁迅时代,而是人类历史对“人”的最低要求;人的普遍联系是“社会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药》:鲁迅文化人格普世价值的体认》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