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杨绛在《老王》这篇散文的最后真诚地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中三个关键词,即“不幸”、“幸运”、“愧怍”。可以这样讲,这三个词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篇纪实性抒情散文的内涵。这其中,“不幸”是针对文章主人公“老王”讲的,而“幸运”和“愧怍”则是针对作者自己而言的。
那么,老王的“不幸”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也看了些“优秀”课例,授课教师似乎都只关注到了老王自身的不幸。什么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啦;什么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就是那只好眼也患有夜盲症啦;什么他是个老光棍,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啦;什么只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家里穷得叮当响了啦等等。由老王的身体再到他家庭和生活现状,可谓抓得比较准,概括得也比较全面。有的教师甚至还用多媒体列出表格,让学生从老王的身体、家庭、生活、情感等角度来思考老王的“不幸”,当堂做填空题,以求让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但笔者认为,老王的“不幸”还远不止这些,他更深重的不幸还在于作者对老王的善良、爱心、尊严甚至人格的不够尊重。此话怎讲?不妨请先看看朴实、厚道、善良的老王是如何真心实意、巴心巴肝、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作者一家人的吧:
送冰:老王给作者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作者一家不要他减半收费。送的冰比却他前任送的大一倍,还要抱着冰上三楼,代作者放入冰箱,而且冰价相等。
接送人:老王用平板三轮运送作者的丈夫,还故意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怕主顾掉落下来。老王送作者的丈夫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拗不过作者,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送鸡蛋和香油:老王病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了,临死前还是坚持亲自把自己没舍得吃的一瓶子香油和一包鸡蛋送给了作者一家,以表示谢意。
再看看作者是怎么对待老王的:
老王就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的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的几间小屋都塌败了,作者从来没有进去看过,更没给老王送过什么东西。
老王很理解作者的处境,送她丈夫去医院坚持不要钱,而作者却执意给,根本就不理解和尊重老王的心,甚至认为自己在用钱接济老王。
身体极度虚弱、“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的老王亲自给作者送来鸡蛋和香油后回家了,作者竟没有让老王坐会儿,也没有送他下楼梯,更谈不上把他送回家了,只是站在自家的楼梯口望着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只是“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而已。
回家第二天,老王就死了。可十多天后,作者才从老王同院的老李那里获悉。如果不问老李的话,可能就永远也不知道了。要知道,老王在临终前一天还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他大概已经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了,就把自己仅有的、还未来得及吃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他最亲近的人——作者一家。老王要表达自己作者一家的谢意,但作者却还是执意给他钱,用钱去买老王对他们一家的关爱和感恩。
这里,我们不妨再深究一下。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是被批判被打击的对象,是“牛鬼蛇神”一类,是所有工农阶层所不愿意接触的对象。老王是地地道道的工农阶层的人,按理他该是不屑于与作者一家有所交往的,也就更谈不上主动去帮助他们了。因为,一不小心自己还很可能受到牵连,成为立场不坚定、同情“牛鬼蛇神”的坏分子。可见,老王对作者一家的热心与帮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对杨绛一家的真正的尊重(这种尊重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文化的人对一个有知识文化的最朴实、真诚的情感)、同情和关爱。这种尊重、同情和关爱本身就是无私无畏的,是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尽管每次老王都收下了作者的钱,但这也正是他的良苦用心之处:让作者心安理地享受尊重,不要“想得太多”,更不要心存愧疚。
相较之下,我们不难感受到,老王直至去世也没有在作者那里获得过真正的理解、关爱、平等和尊严,得到的至多是来自作者居高临下的感激、怜悯和同情。也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在老王去世之前,作者从来就没有认识到或接受过老王那金子般的心,她所做的只是给钱再给钱,以此来平衡老王的“付出”,来满足自己那颗同情弱者的心。这种心态就好像当代城里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作的建筑工人一样:大家都感激他们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却从来都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社会的下层人,甚至还会时刻提防着他们,怕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定等等。——这才是老王最深重的不幸!所幸的是,在老王背负着这深重的不幸入土之后,作者终于真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发自内心地愧怍并忏悔了。
理解了老王的“不幸”,也就不难把握作者的“幸运”和“愧怍”了,因为作者的“幸运”正是建立在老王的“不幸”之上的,作者的“愧怍”也是因老王的“不幸”而生的。没有老王对作者一家真心的理解、同情、尊重、关爱和帮助,也就没有作者的“幸运”,没有作者对自己对老王的态度的深刻反省和忏悔,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心灵上的“愧怍”。须强调的是,作者的“幸运”还不止于老王对他们一家的一家真心的理解、同情、尊重、关爱和帮助,还应该体现在作者在老王去世几年后,终于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些不太光彩的东西——骨子里对老王的不平等和不尊重。试想一下,作者在若干年之后终于省悟自己当年对老王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尊重”,并终于肯把这一切真诚地倾吐出来,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洗涤和升华,这难道不是作者更大的“幸运”吗?
解读到这里,对《老王》一文的内涵该是很清楚的了,就不再赘述了。只是笔者还想强调几点:
一是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固然可以是多元的,但终归还是贴点儿谱的好,还是应该离课文主旨和作者意图尽可能近些。就本文而言,“赞美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善良对老王的善良”、“讴歌美好的人性”、“让世界充满啊爱”等笼而统之、似是而非的提法,应该说,都是都不太切合本文的真正内涵的(有的提法可视为读后反思之类)。道理很简单,这是一篇作者反省自己、表达忏悔和愧怍的之情的纪实性散文,其真正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作者如何赞美老王如何朴实、厚道和善良,也不在于如何希望“让世界充满啊爱”,而只是为了真诚地表达作者因当初对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生发的愧怍和忏悔之情。课文本质内涵搞不清楚,这课文教读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