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正文

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585

概要: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徐志耀内容提要:本文以教学设计创新为出发点,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探究教学创新的途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先阐述了如何细致品读每一个细节的特征,并从全局角度把握其内涵,再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比较与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掘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 我们所面对的课文,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均已被无数名师专家解读过无数次,其思想、情节、语言已被反复咀嚼过,我们想要从中找出新的见解、新的感受时,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需要开掘一股“源头活水”,为我们的教学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同样,每一位著名作家在观察生活中有他们独特的视角,在描绘生活时有他们独特的方法,这些就构成了他们作品独特的细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风格喜好、个性学识、以及时代的沧桑印记,这就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不断地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活力。池莉说:“我偏爱生活的细节。”语文老师...
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徐志耀

内容提要:

本文以教学设计创新为出发点,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探究教学创新的途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先阐述了如何细致品读每一个细节的特征,并从全局角度把握其内涵,再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比较与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掘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

我们所面对的课文,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均已被无数名师专家解读过无数次,其思想、情节、语言已被反复咀嚼过,我们想要从中找出新的见解、新的感受时,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需要开掘一股“源头活水”,为我们的教学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

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同样,每一位著名作家在观察生活中有他们独特的视角,在描绘生活时有他们独特的方法,这些就构成了他们作品独特的细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风格喜好、个性学识、以及时代的沧桑印记,这就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不断地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活力。池莉说:“我偏爱生活的细节。”语文老师同样也应偏爱作品的细节描写,从细节入手,去开掘解读文章的独特角度,给我们的教学设计增添独特的魅力。

什么是细节呢?《现代汉语词典》将之解释为“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具体地说,就是“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对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的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最后一课》中优美的小镇春日风光、悠闲的鸽子、学校外美丽的紫藤与肃静的课堂、穿戴整齐的居民相互对应,在敌人的号角中呈现出了庄严的悲剧美。这些细节与文中的人物描写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本课独特的悲壮风格。

发现并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需要我们善于品读文章的每一个情节、每一词句,通过揣摩其作用与含义明确细节的作用;善于通过对相关细节描写进行的比较来探究作者独特的视角与风格;善于将文中的细节描写与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相联系,从而发现其深层的含义。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细节描写的作用。

余映潮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如此介绍品读的艺术:“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其作用,自然就能引导他们从中读出深意、美感及奇趣。

要细读课文,我们应首先引导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特征。例如在上《竹影》一课时,我由文章开头两节切入,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先细读1、2节,再用一个词来归纳文中环境描写的特征。我特别强调了“电影中的一幕”“渐渐地减弱”“一跳一跳地沉下去”“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这些句子,突出如同电影的场景般神奇的光线变换。而光的变幻带来了影的变幻,作者以“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对此进行了描写。我提示学生通过联系相关描写的方法来解读这一句,让他们在第3节找出与光影变幻相关的描写。学生马上找到了“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一句。正是因为月亮越升越高,影子也渐渐由长变短,把月光也切碎了。于是悠长的月光变成了细碎的光斑,而且还随着竹叶的晃动而闪烁着,这就是所谓的“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同样形成了奇幻的场景。所以,“变幻”一词就是此段环境描写最主要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变幻,使原本平淡的场景变成了“电影中的一幕”。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了,他们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幕,于是开始描竹影。外界的美丽的环境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可以展现他们的童真、童趣。接着,通过父亲的教导,孩子们开始了解艺术创造——特别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最终领悟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这正是艺术产生的过程——艺术产生的前提正是由于人们被自然界中的一幕所吸引,而想将之留住,于是他们就拿起简陋的画笔,用最原始的材料来勾画眼前的一切,再通过实践中的改进,让自己的创造能够更好地展现生活的魅力与自身的情感,真正的艺术就诞生了。过去解读此课,常常略讲前两节。但我认为通过对环境描写这一细节的特征的解读,能够自然地把童真、童趣与中国画的特征这两大主题联系起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艺术创造的过程,完整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其次,品读细节还应有全局意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探究其作用。例如在《丑小鸭》一课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丑小鸭在离开原来身处环境的三处细节描写,以此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当他被迫离开养鸭场时,他是“飞过篱笆逃走了”。在养鸭场中,以雄吐绶鸡为代表鸡鸭们比丑小鸭有力量,可以恃强凌弱,任意地欺辱丑小鸭,丑小鸭也只能被动地“逃”出养鸭场。沼泽地中的生活只是一个过渡,在这里,大雁对他还算友好。此时的丑小鸭的内心是自卑的,他也认为自己“非常丑陋”,甚至还因为“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而感到庆幸。这时的丑小鸭唯一的追求就是能有一个栖身之所,可以得到暂时的安定。而在小木屋中,丑小鸭也的确获得了安定的生活。母鸡和雄猫虽然傲慢,但它们并没有驱赶丑小鸭,可丑小鸭却主动“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因为在他的内心中不喜欢如此死气沉沉的生活,他需要阳光与自由。此时我提示学生,从“逃”到“走”,代表了丑小鸭精神品质的重要转变——从原先的自卑而开始自觉地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森林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天鹅,在作者的笔下,天鹅就是美丽、高贵、幸福的化身,他们的身影也激发了丑小鸭心中对美丽、高贵的向往。不过此时的他还不敢直接去追求美,只能躲在一边。但当丑小鸭第二次见到天鹅时的情景,不仅他的形体发生了变化,他的心灵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们注意到此时他决定“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代表他敢于去追求美丽、追求高贵,并且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在此时,丑小鸭也获得了本应属于他的那份美丽与高贵——他成为了一只天鹅。从“走”到“飞向”,丑小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他的外形与他身边的世界也同样发生了改变。这一转变贯穿了全文,品读这一细节,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感受到丑小鸭精神转变的过程。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