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正文

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585

概要:第三、品读细节离不开对文章主题的解读。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文中对他作为学者与革命家时的外貌、神态的细节描写为核心,联系相关描写来解读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因为他在为我们衰微的民族寻求“救济的药方”,再联系后文中作者用“大开光明之路”来形容他工作的环境,与前文“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呼应,表现他在为中国寻求光明,闻先生的目光所见更为深远。他“总是头发零乱”,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后文中作者用“群蚁排衙”形容他工整的文稿,与前面疏懒的外貌对应,表现了他治学的严谨态度。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作为学者的闻先生在寻求救国道路时的执着与专注。而作为革命家的闻先生“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是在为祖国的命运而拼搏,显得毫无畏惧。作者用“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来形容他最后一次讲演,我特别引用了唐代郭震《宝剑篇》中“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的诗句,表现在黑暗中闻先生不屈的精神及对人民的鼓舞力量,这力量刺破沉沉的黑暗,激发出人民斗争的激情。通过上述分析,学生们发现...
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浅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细节描写的作用,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第三、品读细节离不开对文章主题的解读。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文中对他作为学者与革命家时的外貌、神态的细节描写为核心,联系相关描写来解读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因为他在为我们衰微的民族寻求“救济的药方”,再联系后文中作者用“大开光明之路”来形容他工作的环境,与前文“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呼应,表现他在为中国寻求光明,闻先生的目光所见更为深远。他“总是头发零乱”,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后文中作者用“群蚁排衙”形容他工整的文稿,与前面疏懒的外貌对应,表现了他治学的严谨态度。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作为学者的闻先生在寻求救国道路时的执着与专注。而作为革命家的闻先生“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是在为祖国的命运而拼搏,显得毫无畏惧。作者用“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来形容他最后一次讲演,我特别引用了唐代郭震《宝剑篇》中“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的诗句,表现在黑暗中闻先生不屈的精神及对人民的鼓舞力量,这力量刺破沉沉的黑暗,激发出人民斗争的激情。通过上述分析,学生们发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与革命家的共同之处——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述细节描写均以此为中心,我们就能够发现闻先生的“说和做”的共同之处。

品读细节是我们教学设计的基础,要想让设计具有更多的内涵,还需要我们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细节描写的内涵,也就是通过比较与拓展的方法去探寻细节描写的深层含义。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一书中说:“扩读,是为增加课文阅读容量、从课文内容出发‘为课文找朋友’的阅读。”拓展细节描写的内涵也应当增加其容量,从相同题材及相似描写中发掘其含义。

比较首先应当是文章中同类题材描写的比较。例如《社戏》一课中夜航中的环境描写,这是历来教学的重点。而我让学生把奔赴赵庄与归航中的景物描写对照起来解读,同样也得到了一些新的感受。我首先将文中对戏台的两处描写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学生发现两段描写中均把戏台比喻成了“仙山楼阁”,而离去时的戏台“满被红霞罩着”,更被渲染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戏台会变成神奇的“仙山楼阁”呢?此时我再让学生们比较船行中的两个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两处比喻均表现了船行之快,又都充满了童话的色彩。在这里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宫崎俊著名的动画《龙猫》中的龙猫带着孩子们在天空飞行与山虎巴士的场景,让学生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奇幻的一幕。作者笔下的江南水乡是纯净的,再增添上童话的色彩,自然充满了奇幻的想象,普通的戏台也就被看成“仙山楼阁”,成为这美好梦境的一部分。此时,原本对戏很失望的迅哥儿,也对刚刚离开的戏台依依不舍起来,他难以割舍这个梦一般的境界。

比较也包括对描写中所使用的关键字词的对比、揣摩。同样在《社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揣摩在“归航偷豆”这一部分中“偷”与“摘”这两个动词的含义——在24-26小节里,作者连续用了五个“偷”字来描写孩子们在豆田里摘豆的情形。此处的“偷”完全就是“摘”的意思,而且文中在第26小节也写了“各摘了一大棒”。作者为什么用“偷”这个字呢?学生们发现“偷”与“摘”相比,充满了童趣。我再进一步提示学生:谁说了“偷”,从中可以读出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学生注意到,桂生先提议“偷”,是真想偷偷摸摸摘一些豆子来充饥。而双喜问阿发先“偷”哪一边,一方面表现出双喜做事很周到,另一方面他故意说“偷”字,也显得有些调皮。而阿发在自家的豆田摸了一回,让大家“偷”自己家的,他好象真认为是偷了,显得有些老实。细细品读这几个动词,学生可以读出孩子们不同的个性,也就自然理解了水乡人的纯朴善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求如下:“欣赏文学作品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可见,对于精神文化的体验、领悟与启示同样也应当渗透在我们对于细节描写的解读中。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作品的文化内涵,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来解读作品的细节描写。

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我将一个细节作为全课的中心,就是作者对于几位作家的眼睛的描写——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都德“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左拉“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细细品读这些字句,就可以发现,这几位作家(特别是后两位作家)均目光敏锐,善于观察,善于在生活中探求人生的真谛,这与文章对他们的整个形象的描绘是一致的。可见这几位作家不仅善于观察生活,更善于探究生活的本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这又与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他们均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高尔基称批判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通过对几位作家的眼睛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他们“相同的文学主张与狂热的理想”。再结合文中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共同构成一幅反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风貌的宝贵画卷。高尔基称批判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作者的这篇短文就是对这一壮阔流派的一幅速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品中对不同作家目光的描写,把握住他们的共同特点,再推衍至语言、肖像、动作描写,进而补充他们文学主张的共同点,就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教学《敬畏自然》一课时,我强调了文中在描写大自然与人类关系时的一处细节。开篇1、2节将人类比喻成“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而将自然对人类的嘲笑比喻成“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这与第6节的议论内容相对应。因为第6节强调“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不正是如此吗?孩子与母亲是永远血肉相连的,孩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两者息息相关。这同样也是我们古人对自身与自然生命关系的认识,这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皇子病瘈瘲(chìzòng,抽风),乙(钱乙,宋代著名儿科医生)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也就是说他认为皇子的抽风症状是因为肾脏出了毛病,肾脏属水,用土填平水,抽风就好了。这一事例对学生们认识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注细节、解读细节,就是关注作品真正的生命。崭新的生命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感受,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永远不竭的动力。

上一页  [1] [2]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