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咬文嚼字》要“咬嚼”什么?» 正文

《咬文嚼字》要“咬嚼”什么?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579

概要:《咬文嚼字》要“咬嚼”什么?杨生栋《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值得“咬嚼”。一、导入《咬文嚼字》你应该这么做,我也应该死。 曾经有一份( )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 )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 )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 )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 )在这份爱上加( ),我希望是一万年。 请学生填空并分析用哪个词最准确。做这几个题目,我们其实是在――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朱光潜)二、赏读《咬文嚼字》环节一:什么是“咬文嚼字”?[问题一]:何谓“咬文嚼字”?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看看下面例句中划线成语的意思。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注: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注:形容卖...
《咬文嚼字》要“咬嚼”什么?,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咬文嚼字》要“咬嚼”什么?

杨生栋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值得“咬嚼”。

一、导入《咬文嚼字》

你应该这么做,我也应该死。 曾经有一份(   )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   )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  )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  )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  )在这份爱上加(  ),我希望是一万年。

请学生填空并分析用哪个词最准确。

做这几个题目,我们其实是在――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朱光潜)

二、赏读《咬文嚼字》

环节一:什么是“咬文嚼字”?

[问题一]:何谓“咬文嚼字”?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看看下面例句中划线成语的意思。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注: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注:形容卖弄才学。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注: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却赋予了这个成语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问题二]: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前半部分,找出关键语句。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教师提示:关键词处,用转折连词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何谓谨严――谨慎、严密。如治学谨严。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板书:观点――谨严

环节二: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问题三]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段)

板书:实质――调整思想感情

       推敲思想情感

我们说,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我们阅读文章时,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四]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例一:郭沫若改台词――句式;

例二:王若虚改李广射虎――繁简;

例三:韩愈推敲――炼字。

句式、繁简、炼字三个方面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就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

环节三:怎样“咬文嚼字”?

[问题五]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阅读文章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那么我们就以这种精神对“李广射虎”的一段文字来推敲一下,看看是否有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1、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2、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其实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李广所看到的是石?是虎?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朱光潜说史记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我们先来看发现错误这四个字,用数学的推理的方式来判断:

原来   现在

错误   正确

虎    石

试想如果李广知道是石头,或前文出现石这一字,就不再有惊讶之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

2、李广为何先前能“中石没镞”而后“终不能复入石矣”。

想象李广发现“虎”之时的思想及心理――紧张、害怕,这紧张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中石没镞”的情形。

可改为:广出猎,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此“石”字可去,亦可留)矣。

 [问题六]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诗,看是“推”好,还是“敲”好。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以动写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

而这首诗写李凝隐居处的荒寂清幽,引导学生结合诗歌题目和首联来加以评述。这“推”字的静更显示出环境的冷寂与清幽。

朱光潜的观点: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小结】朱先生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在论述中又分析评价了众多材料。

上面我们对朱先生的观点及一些具体材料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评价。评价这一种较高级的阅读能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为了指导同学们今后的评价,我们在此作一小结。

首先,要独立思考。如朱先生、也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其次,要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怀疑,也要实事求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要杜绝为打倒权威而打倒的哗众取宠的虚浮作风。要立足事实,深入研究,求知求真。像朱先生那样,举实例,讲道理,切中肯綮,让人心悦诚服。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