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有充足的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第四,掌握一些方法。如评价的切入角度可大可小,大可到作品的总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小可到具体的材料,还可进行比较等等。
三、我来“咬文嚼字”
1.几位知心朋友相聚,无肉无酒,但谈话的氛围很好,下面的句子该如何修改?
一杯清茶,几枝香烟。
可改为――一杯茶清,几缕烟香。
2.认真推敲文字,我们不仅会发现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发现写作者的心理及身份等问题,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成功抓获罪犯的案例:
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
说明: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分析。
纸条分析: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
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谁揭发了他?文化!
3.下面是一张身份证的信息,有几处用词不是很恰当,请找出并分析为什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居民”改为“公民”
②出生:1980年10月1日
“出生”改为“出生日期”
③公民身份号码
“身份号码”改为“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