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浅议阅读教学的本质与形态» 正文

浅议阅读教学的本质与形态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934

概要:浅议阅读教学的本质与形态马建明目前,语文备课无论是采用手写稿还是电子稿,无论是独立备课还是集体备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课时备课,也就是将每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或者三个课时,课堂教学按照备课一个课时一个课时地教。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按照课时备课,往往把每个课时的教学固定成一种模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第一课时都是读题解题,字词教学,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开始品读课文,往往又演变成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串讲。特别有趣的是,我听过一位教师只用二十分钟就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然后他就没什么事了,让学生一边又一边地朗读课文,而且都是没有层次地朗读,显然是临时安排的教学内容。我问他,为什么不再带着学生品读品读课文呢?他说,那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现在,只要是公开课教学,大多数教师都选择第二课时,认为第一课时没什么好上的,也就是上不出所谓的精彩之处。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课时误区:备课备的是教师的教路,不是学生的学路。这样下去,只能导致阅读教学的僵化与低效。那么,我们的备课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备课呈现出来的又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从阅读教学...
浅议阅读教学的本质与形态,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浅议阅读教学的本质与形态

马建明

目前,语文备课无论是采用手写稿还是电子稿,无论是独立备课还是集体备课,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课时备课,也就是将每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或者三个课时,课堂教学按照备课一个课时一个课时地教。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按照课时备课,往往把每个课时的教学固定成一种模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第一课时都是读题解题,字词教学,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开始品读课文,往往又演变成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串讲。特别有趣的是,我听过一位教师只用二十分钟就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然后他就没什么事了,让学生一边又一边地朗读课文,而且都是没有层次地朗读,显然是临时安排的教学内容。我问他,为什么不再带着学生品读品读课文呢?他说,那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现在,只要是公开课教学,大多数教师都选择第二课时,认为第一课时没什么好上的,也就是上不出所谓的精彩之处。

我们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课时误区:备课备的是教师的教路,不是学生的学路。这样下去,只能导致阅读教学的僵化与低效。那么,我们的备课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思路,备课呈现出来的又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从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审美结构这两个角度来看,备课要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备课不必分几个课时,而是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言意互转,浑然一体

1.“言意转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过去的文学观念中,对文学活动的认识都不出生活、作家和作品这三个要素。而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文艺学家尧斯认为:“言语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在接受美学的观照下,读者成为文学活动中最重要且起着决定性的环节。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品,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如果作家写出来的文章藏在仓库里,那么它和字典里的文字没有什么区别。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也只有这样,文本才变成了真正的文学作品。夏丏尊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的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就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从夏老的这段话可以看出,“白纸上的黑字”即“言”,而“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即“意”,那么,如何实现这两者之间的转换呢?

2.由“言”到“意”的转换

作为言语作品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呢?从操作层面来看,就是要让学生“入乎其内”,教师带着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通过品读言语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用想象进行补白,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由于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和情感的投入,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是一起心跳。这样才将言语作品赋予生动的灵性,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意”。 让学生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进入角色,与作品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我们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要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爱人物之所爱,怒人物之所怒,只有这样才会感受深切,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

3.由“意”到“言”的转换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再转化为“言”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出乎其外”。一是朗读,学生在对言语作品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体验,并把这种体验通过朗读的形式尽情地表达出来。此时的朗读与初读课文的朗读有了本质的区别,初读时的朗读仅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层面上,而此时的朗读学生已经带着心中的“意”,是绘声绘色地读,是真情实感地读,这才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将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表达”。学生在品读感悟课文时,或赏心悦目,或激情澎湃,或悲痛伤心……而这丰富的“意”积淀在心中,到了“直抒胸臆,欲罢不能”的地带,这时教师要创设机遇,让学生一吐为快,此时将感悟与表达结合起来。三是将积淀在心中的“意”转化为“书面表达”,也就是学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准确而又精细地表达出来。学生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自己,学生心中的“意”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让学生把心中的“意”写出来,指导学生写得清楚、有序、具体、生动,从而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4.言意转换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言意互换”就是一个“阅读内化”的过程,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就是要把握好六个环节: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积累→运用。前三个环节就是完成了由“言”到“意”的转换。认读:通过反复练习,人人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不破句,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连贯地读课文。还原: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或阐述的道理。移情: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情感融入朗读课文的声音、节奏之中。而后三个环节就是完成了由“意”到“言”的转换。领悟:用心体会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或道理。积累:熟读课文,形成语言储备。运用:调用已有的语言储备,运用于语言交际实践。

从上述观点来看,我们在备课时就是要备好这六个环节,把握好每个环节的要点。我们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要从作家背景、文章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脉络等多方面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料,以便在广阔的背景之下,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然后要把解读的思路转化为教学的思路,把自己的感悟历程转化为引领学生感悟的过程。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关注五个要点:一是读出一个课文主题,把准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读出教师自己的深刻理解。二是找准一把结构抓手,构成课堂结构主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一点是从课文内容特征和结构形式出发,灵活构建课堂模式。三是营造一个教学高潮,给学生营造一个思维最活跃、情感最投入、感悟最深刻的时段。四是安排一段语言训练,设计能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言训练。五是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无论是课内拓展还是课外拓展都要“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为了语文”。在备课时不要人为地把哪几个环节确定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又把哪几个环节确定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整体架构,备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分课时,按照几个步骤进行备课。如阅读教学四步法: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析,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灵活机动地实施课堂教学,第一课时能完成多少就多少,剩下的部分第二课时再完成,值得玩味与推敲的甚至用三个课时完成。到了中、高年级,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也可以用一个课时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完成教学目标。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浅议阅读教学的本质与形态》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