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双基教学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正文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双基教学   阅读:8296

概要:文言文翻译八字法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文言短句的翻译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之一,《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文言短句的翻译改成了主观题,且难度和分值都有加大的趋势。文言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这要靠平时的多练勤积累,除此之外似乎再无捷径可走。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可寻的,在这里,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留、对、拆、调、增、删、还、通”八字法,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1。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例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张溥《五人墓碑记》)(“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例②“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翻译时除了“予”(我)“除”(担任)之外,其它(年号、日期、官职等)都可保留不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担任右丞相兼枢密...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标签:双基教学资料,http://www.suxue6.com

文言文翻译八字法

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

文言短句的翻译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之一,《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文言短句的翻译改成了主观题,且难度和分值都有加大的趋势。文言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这要靠平时的多练勤积累,除此之外似乎再无捷径可走。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可寻的,在这里,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留、对、拆、调、增、删、还、通”八字法,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1。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例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张溥《五人墓碑记》)(“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县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例②“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翻译时除了“予”(我)“除”(担任)之外,其它(年号、日期、官职等)都可保留不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例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对。就是对译、对换。就是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了“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了“使……牢固”。(“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固。”)例②“岁征民间”。(蒲松龄《促织》)(“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例③“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时就要使用拆分法。例①“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为“妻子和儿女”。例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贫困饥饿使人感到没有依靠,(敌人)追逐的又非常急迫。”)“无聊”词义已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无聊”是指“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或者没有意义,令人厌恶。)

4。调。就是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特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原则。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首先顺句为“汝之不惠,甚矣!”再翻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了!”例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例③“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可先调成“蚓无爪利牙”的句式,再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5。增。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了“威”之类的词语,要补出来,可译为“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厉害?”②“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蒲松林《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6。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例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打仗,靠得是勇气。”)“夫”是发语词,可不翻译。例②“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之”是音节助词,可不译。例③“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不译。

7。还。即还原。对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例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财宝是六国君主所经营、收藏、积累起来的精英。”)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例③“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8。通。就是变通。主要是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无法直译时。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不仅读起来不顺,听起来也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Tag:双基教学双基教学资料语文学习 - 双基教学
  • 上一篇:语言得体趣话
  •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