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没有张扬个性的学生,没有显现智慧火花的妙笔,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又哪来放飞心灵的自由?要走出目前习作教学的困境,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排难激趣,放飞他们的童心;密切联系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在读写结合中,掌握写作规律,启迪他们的思维;善待他们的习作,彰显每位学生的个性。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素质教育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小学习作教学改革却难以释怀,就目前习作教学存在许多困惑来看,涉及到学生习作教学,很多老师都普遍感到:新教材的习作难教!根据这一问题,我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总体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
部分从教者以为一二年级的写话,只要求学生将话写完整就行了,没有什么限制,也没于过多的要求,这样学生都挺喜欢写,尤其喜欢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达。结果有些基础好的孩子已能写一件完整的事,且很有童趣。可一到了三年级,感觉习作的要求一下子高了。很多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难情绪,习作教学就变得沉重了许多。要学生一下子从写话跳到习作,感觉很累。新教材给了老师很大的空间,但有时标准的把握确实很难。现在普遍感觉我们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些拔高,使一些学生开始害怕习作。但又不知具体该怎样操作,实在是最大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一是阅读教学中三年级还是对句段的认识,对篇章结构的知识涉及不多。而学生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就要考虑到开头、结尾,突出重点等等。而此时有的学生连怎么把一段话写具体,写生动都还做不到,更别说考虑文章的完整了。二是写作与观察大有关联,三年级的孩子大多才七八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观察还不细致,不全面,很多东西视而不见,所以往往在习作选材时觉得无话可写。
纵观新教材对于三年级的习作编排,我们不难发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都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是这也给老师们出了一道难题。教材存在的开放的空间越大,老师们就越难把握。很多老师都已习惯于老教材中明确的写作要求和写作内容,面对现在的习作,却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就拿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来说吧,习作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有些老师就理解为写学生的课余活动,比如下棋、游泳、打乒乓等,把原本非常宽泛的写作范围一下就限得极为狭窄,如果再加上必须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更少了。结果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习作要么是乒乓比赛,要么是下棋比赛,丰富的课余生活一下子让比赛给充斥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次习作,根本不提任何范围,学生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和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学生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可以写什么。面对这样的习作,我们的老师更是犯愁,这可怎么办,什么都可以写,那不就没有写作规定了吗?这怎么指导呢?一直习惯于限制与规定的他们,这样一来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为了便于指导,把没有任何范围的习作统一要求为:写一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原来没有什么烦恼的孩子为了能达到这次习作要求,一个个都成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当然除此之外,习作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打开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不难发现“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安排与以前有所改变,以前的习作是独成体系,习作与口语交际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而这次教材的安排,有几个单元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后,一起来交流交流收获。然后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从中年段习作的实际出发,构建起来的习作教学新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
习作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习作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学生学习习作,不完全是个体的经验与感悟,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习作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生命的运动过程,心智的沟通过程。所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这些都得需要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而拟写符合学生味口的习作教学设计。不要把学生囿于既定的框架之内下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