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短文两篇》时,我主要就是思考如何让教学多一些趣味,使学生对这两篇经典作品多一些兴趣。这两篇文章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教学的内容不丰富,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我决定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资料,让教学的内容多一些文化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所增添的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
对于《陋室铭》的教学,以往常常引用的资料是刘禹锡被贬和州,三次迁居,最终写成这篇文章的故事。我也同样引用了这一故事,但告知学生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与史实不符。实际上,本文的作者是否是刘禹锡都存在争议,今天一般认为本文是唐代略早于刘禹锡的一位文学家崔沔所作。但为什么人们都将此文归于刘禹锡名下呢?这就与刘禹锡个人的性格与影响密不可分。此前,我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两首刘禹锡的诗歌作为本课的预习。我在赏析学生所收集的刘禹锡的诗歌时,引出了另一首诗“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我将这首诗与《秋词》放在一起强调了诗中的豪迈积极的精神。刘禹锡号称“诗豪”,本人就具有豪情壮志,及豪迈之气。而在本文中,恰恰也有这种志向与气概,因此人们认为本文为刘禹锡所作也不奇怪了。通过这一方式,本文的情感格调确定了下来。
接着,我向学生们出示了两段古代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之《盘铭》)及“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盥盘铭》)。《盘铭》与《盥盘铭》均是盛水的,用于清洁的器皿。汤在《盘铭》中就强调了其清洁的作用,而《盥盘铭》则通过水可以淹没人们的特征引申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与感受。我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铭文的特点——警示自身的格言与所铭刻的器物的特征是有联系的,以此引导学生探究陋室的特征。
在讲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时,我强调了陋室之陋在于环境,这一句就表现出了其偏僻荒凉,少有人来。但作者并不为此感到沮丧,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来者均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此我也引用了阮籍对嵇康“青眼相加”的故事,来说明此处志同道合的含义不仅是学问上可以交流,更重要的是心灵相通。
在解述“调素琴”一句时,我引用了《工之侨献琴》的故事,强调了工之侨“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这一过程,表明了世人注重外表,忽略了事物的本质。琴原本就是一种乐器,过多繁琐的装饰反而掩盖了其真正的价值。作者强调所弹的是“素琴”,就是对音乐本质的一种追求。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使用乐器也是可以的。我在此引用了阮籍对孙登的拜访,“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道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此处所写的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超越了一切乐器,表现出心灵的契合。
在分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时,我又引用了诸葛亮在青年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为名相,乐毅为名将,这表明了诸葛亮出将入相的雄心。而杨雄最终走出山林,被王莽召去任官。由此提示学生,此处的类比不仅赞美自家的草庐的情趣与之类似,也暗示了自己重新被朝廷起用的渴望。
在《爱莲说》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首先应让学生明白中国文化中的花卉意象含义。我引用了陶渊明的诗来说明菊花的意象:“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从诗中可以看出,菊花也是诗人用以远离世俗的一个工具。而对于牡丹,我则引用了晚唐诗人罗隐的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表示牡丹的美艳绝伦;又引用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一诗表明牡丹所受的照顾之细致,说明其地位之高。因此,世人“盛爱牡丹”的原因就是人们渴求得到财富地位。通过对这些花卉文化意象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在中国文化中,花卉的特征是可以一些人物的品格联系起来,并且启示人们的。
在解读作者对莲花品格的赞扬时,我又引用了孔子的一段格言:“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强调了高尚的品德是需要经受考验与磨练的,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强调莲花“出淤泥”“濯清涟”的原因所在。而在解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时,我又引用了孔子的另一段话:“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让学生与作者笔下的莲花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共性。
我之所以引用这些材料,主要就是想借此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对高尚人格的推崇与追求。孔子、阮籍均通过自己的方式磨砺自己的人格,并在世俗中保持住自己的人格。他们的精神与两篇短文的作者相通,不过后者是通过优美的文字与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追求。我认为,补充进了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一些,也能启发学生多积累一些相关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