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衬情景交融
——《雨霖铃》写作技法评析
安徽省霍邱县霍邱中学 陈士同
师:和前面学习的《望海潮》相比,这一首词有什么不一样?
生:没有了喜悦和欢快。
生:淡淡的哀怨,浓浓的愁情。
师:不错,这首词是写恋人间送别之作,言难舍难离的愁情。但是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直接点“愁”?
生:没有,但是我们通过词中选取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可以感受到。
师:是的,这首词采用的就是移情于景的方式来抒发离愁别绪的。好,大家找找看文中选取了哪些景物?
生:寒蝉、长亭、都门、兰舟、雨
生:烟波、暮霭、楚天
生:杨柳、晓风、残月
师:找得很全,你们是否发现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性?为什么是这样?
生:都是低沉的、冷色调的,给人以凄凉之感。
师:之所以有这样的审美体验,是因为和词蕴含的情感一致。“景为情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正是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围筑了典型的送别气氛,客观的自然之物化为承载作者情感的种子,用心绘秋景更添愁情。那么从全词看,除了上面提及的意象,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是“情语”?两者在什么地方统一起来?
生:“寒蝉”和“念去去”两句是“景语”。
生:“都门”和“多情”句是“情语”。
生:“景语”和“情语”通过“此去经年”两句结合起来。
师:大家知道情感是看不见的,而本文的情感为什么有看得见,摸得着之感?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化抽象为具体。
生:化虚为实。
师:对。关于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大家能否举几个?
生: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
师:了解的真不少。下面我们就看看本词是如何处理这种虚与实的关系的?
生:这里的“实”指现实的、眼前的。
生:词的上片是写现实和眼前的临别之状,而“念去去”句巧妙过渡,把上片和下片连接起来。“念”是设想,由眼前现实之景过渡到别后之情的抒发。
师:分析得很好。是的,词的上片是实写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之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而下片则联想别后的羁旅生活。虚实相济渲染一种难舍、无奈、凄凉、伤感的意境。大家能否从学过的再举几个?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蓑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是啊,太多了。这些都是很好地处理虚与实、抽象与具体、情与景关系的典范。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从全词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离愁别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生:开篇十二字捕捉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悲凉的气氛。
生:“念去去”句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似有“君住长江头,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之痛。
生:“执手”句写出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样写更能表现人物当时离别时痛苦的心情。确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悲怆。
生:“此去经年”句写出词人别后的孤独与寂寞,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师:世间情万种,最难是别情。当然,就全词而言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而“今宵”句将柳、风、月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画,与酒醒后的惆怅交融在一起,情景格外凄凉难耐,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此景正是词人当时凄凉、悲苦、寂寞心境的体现。
师:作为一首送别之作,全词扣住“离情”,按照“别前、别时、别后”的时间顺序,采用虚实相生之法,把情与景有机相融,传达出千种风情,万般愁绪。(2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