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有关《背影》主题的解读
张静
摘要:
《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通篇1300余字,篇幅很短,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诞生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本文对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不同解读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背影》主题 解读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5年10月的散文名篇《背影》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的考验外,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儿子远行的经过。全篇1300余字,篇幅很短,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不同时期都不一样,探究主题的理念也不相同。如此看来,它拥有了作为“经典”的魅力。下文就将对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不同解读作简单论述。
一、《背影》诞生的背景
《背影》写的是1917年作者去北大读书父亲送别远行时经历的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境况,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作者也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父亲也是面临着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先生接到一封父亲的家书,其时与父“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读到父亲信中所写“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禁悲从中来,泪如泉涌,想到父亲对待自己的种种好处,又回忆起了父亲送他远行的往事,便写了《背影》这篇回忆性散文。
二、不同时期有关《背影》的解读
(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张弓编著的《初级中学国文》就选入了《背影》这篇文章,《背影》被安排在第一册第一组“常态的生活”单元。《背影》所在的这单元,处在“于事实中暗示敬己、爱群、革新的种种意味”的培养阶段。那时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简单的批注,但是那些解释性的话只是分析文章作法时的提示性语句,而不像现在的练习、教参等体现课本编者的意思。然而在当时的教材选材标准中,要求“内容合于本书中心旨趣”、“‘问题’切于现代中国青年的思想生活”;在组织方式中有初中一年级于事实中暗示敬己、爱群、革新的意味。结合本单元其他一些反映常人生活常事、常人常情之类的作品,以及从叶圣陶编著的《国文百八课》中设计的两个问题: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也是抒情的话,和哪些叙述有分离不开的关系?
2.文选二十四里叙述父亲在车站上买橘子的情状,把一切细微的动作都记下来,这有什么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推究课堂中主题的讲解点,以及要让学生获得的教育取向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重点,从中传达出父亲疼爱儿子的那种深情,对《背影》的解读就是立足于作者要抒发的父子之间的爱这一人之常情。
(二)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1950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中曾提到“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在“文革”期间,语文教育沦为思想政治的附庸被发挥到极致。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背影》被认为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不健康的感情的,宣扬的是父子间的私爱,是一种官僚阶级没落阶级的产物,是历史上腐蚀青年、毒害青年的“毒草”。对于这样的课文应该怎样教学,有人认为在文章作法技巧上,可以让学生借鉴一些经验,对于不健康的思想感情部分,应该进行批判,阐明爱的阶级性,引导学生从温情、软弱的私爱中解脱出来。有人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应选入教材,以至于1952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删去了这一课,一直到1982年。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科书中的《背影》
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进行,语文教育也进入了革新的阶段。1980年大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反映了“文革”后对语文教育的重新认识。《背影》被重新选入教材前,《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下)》中指出:“《背影》在朴素清新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有力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对《背影》在1982年选入教材后的解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1985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案》中,也曾提到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间那种骨肉至情……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