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二
爱达花园小学 肖明娟
师:说到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是谁?
生:杜甫李白
师: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
师: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
生:是现实主义诗人与爱国诗人
师:是的,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则有着“ 生平第一块诗”的美称。谁来读课题。
师:闻是什么意思?(听)听到了什么消息?
师:并非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而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安史之乱造成了近三万人的死伤。而当听到收复了河南河北,这是一个怎样的消息
生:激动 振奋。
生:齐读课题
师:拿起你手中的诗,读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生:读资料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
生:读
生:纠正传错了
生:纠正衣裳(chang )漫卷
师:卷是什么
(" target="_blank">课件 www.suxue6.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闻官军)本文转载
师:有五十六个字,只错了三个又是第一个读了不起
生:(读)
师: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衣裳()是什么意思
师:上衣是衣,下衣是裳
师:青春是年轻,而在这里呢?
生:是春天的意思。
师:还有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吗?
生:妻子,这个词
师:是什么意思
生: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
师:刚才同学读得不错。还有谁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应该把掌声送给你。不但要读通顺,还要有节奏。后三字要稍缓些,听教师读
生:掌声
师:会读吗?能读出节奏吗?
生:自由读
师:看诗题。可是杜甫盼望了八年才盼来的结果。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你可以自己读读独立思考。也可以小声讨论
生:读,思考
师:可以小声讨论,会有更多的想法
师:同学们有一点收获吧
你知道了什么?
生:杜甫听到消息很激动。眼泪和鼻涕搞满了衣服和裤子
师:老师有个小质疑,涕是鼻涕吗?
生:不是,还是眼泪
师:让我们再读读,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杜甫想回家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设计回家的路线
生:说地非常好。让人刮目相看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还知道,妻子和孩子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却闻妻子愁何在 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还知道了什么
生:是在春天知道了消息
师: 从哪里知道
生: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他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是什么呢?
师:书中有个词你找到了吗
生:狂
师:板书:喜
师:喜欲狂,说明什么
生:开心到发狂
师:惊喜,甚至到了发狂的地步
师:再读,看还有哪里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惊喜欲狂。边读,还可以把我们的想法在旁边写一写
师:有的同学很会学习。他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诗句的旁边
师:可以简单写几个字。自己的想法,一个字一个词也都可以传达
师:你从哪句诗可以体会到
生:白日放歌 诗人借酒释放心中兴奋的情绪
师: 此时是白天,诗人也要把酒畅饮;可是,你们知道杜甫写诗时多大吗? 52岁,一位五十二岁的老者体态虚弱饮酒多而伤及其身,可你们看现在的他还像个老者吗?
生:不像。他都已经疯狂
师:像什么?
生:年轻人
生:有一种年轻人的狂放
师:自己念一念
师:还有谁想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他很豪迈,我们也来豪迈的读一读。
师: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有自己的孩子妻子作伴怎能不豪情至狂的地步?再读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从忽看出。突然给他知道了消息。有了惊喜就会很开心。突然知道了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怎么不欣喜若狂?
生:从泪满衣裳,我知道他已经激动的流泪了。
师:换成一个成语
生:以泪洗面
师:不光是洗面了
生:泪如雨下
师:好的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杜甫又何止这一次流泪呢
师:谁给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春望》
师:安史之乱让原本安定的国家民不聊生。杜甫也开始了他八年的逃难生活 思乡的情绪一点点凝重。 感时花溅泪。杜甫在春天对着花鸟情不自禁流下泪。你们说这泪包含着什么?
生:伤心,感叹
生:我觉得这泪不仅包含对国家的感慨,还有对家乡的思念
师:那今天的泪又是怎样的?
生:激动
生:喜极而泣的泪
生:开心的眼泪
师:准确说是大悲后的大喜。喜从何来,为何而喜。写在你们材料的背面。
只字片语把你们的想法记录
师:谁来说一说,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
生: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生:为汉军而喜,为国家统一而喜。为不再逃难而喜。。。。。。
师: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
生:自己又可以回家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八年。此时的他怎能不泪满衣裳啊。让我们一起读读。感受他欲哭的样子
师:这种喜诗中字字流露,你还能找到
生: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