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刘佳杰
作为一名高三一线教师,笔者有幸参与2013年广东卷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众所周知,作文阅卷工作最辛苦、责任重大,全省有近69万份作文,每份作文至少需要两评,1300多名阅卷教师中有600多名教师参与作文阅卷,共评卷八天,还加班一晚,可见作文阅卷工程量之大。同时,毕竟作文分数为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高低,也关系到是否能把几千人乃至上万人“踩”在脚下。所以阅卷教师背负的责任重大。不过要提醒的是,明显感觉到高考作文之间的分差不小,各个分数档次距离大,这不能不引起备考师生的高度重视。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阅卷感受和思考,希望对今后备考有所裨益。
一、学生的困惑
1.积累的素材不多。
高考后与同学交流,有同学道出考场的困惑:瞬间难以找到合适的素材。平时同学们写作时常常可以运用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的材料,如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等,作文俨然成了这些亡灵的画廊。有些资料甚至说经典素材能“百变通”“千变通”,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然而这些文化名人的素材与高考作文主题“慈善捐助”不搭界。当把视角转移到当下这些轰轰烈烈的人物时,发现刘伟、史铁生、袁隆平都不能用来论证观点。因此,高考时不少考生陷入作文素材匮乏的困境。
2.关注“慈善捐助”不够。
捐助话题是近几年来的社会热点议题,人们对此也褒贬不一。“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高调行善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国民对行善模式的探究以及对行善本质的思考。不少学生可能对此主题有几分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接触过这个主题,对此有所涉猎,但是可能从没思考过现象背后的本质,也没思考过问题的解决路径,当然难以欣赏到冰山下面的风景。若是平时没有经过良好的思维训练或者没有接触过这类主题,要在考场上短时间内有深刻的立意,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很多考生选择要帮助他人这个简单的立意。因此,高考时不少考生陷入立意肤浅的困境。
3.论证乏力。
议论文这种文体依旧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深受考生的青睐。议论文需要充实的素材来论证观点,或者需要说理分析来论证中心。可是,有考生不知如何论证观点,对来之不易的素材仅停留于陈述,有堆砌素材之嫌,缺乏深层面的分析议论,导致素材与论点若即若离;有考生只知从正面论述,不知也可从反面阐释;有考生选取的素材很狭窄,只知道当下的“首善”陈光标,殊不知历史上有位宁可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不知国外石油大王哈默和富豪洛克菲的慈善事业。其实,灵活地运用古今中外的素材,既能彰显作文内容的宽广性、丰富性,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加强论证的力量。
二、阅卷心得
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审题立意。可以说,审题立意基本上决定着考生作文的最终命运,审题出现偏差,分数基本定格在30分之内。虽然评卷时一再强调立意无高下之分,但是深刻新颖的立意能反映出考生高超的思维水平,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当然得高分的可能性增大。笔者共评作文近3000份,对作文的立意和素材有深刻的印象。
1.不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本质,只关注一个家庭,立意一般。
虽然新材料作文强调立意开放性、多元化,但更要注重立意的限制性。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考题材料为一则简短的叙事性材料,材料的核心即主题无疑是慈善捐助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从命题角度来看,命题人选择这则材料的原因就是基于对慈善的思考,以及基于对三个家庭对于捐助不同态度的实质的思考,这两方面可以说是命题人的初衷。从作文角度来看,高分作文的立意也主要集中于两类:(1)从宏观方面谈论慈善;(2)从操作方面谈论机智行善或受助。无论是两篇标杆作文,还是广东考试院公布的高分作文,它们的立意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这两类立意。因为这两类立意既符合命题人的想法,也更容易出彩。
绝大多数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其中一个家庭的角度思考,得出下面立意:学会感恩;知恩图报;自尊;自立自强。这些立意虽然符合题意,但仔细斟酌,发现这些立意与材料主题联系不很紧密,也很难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当然难以获得高分,且容易掉入套作的陷阱。其实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指向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绝对不允许考生套作。因此,在审题立意时要尽量把握考题材料的中心,挖掘考题材料的本质进行思考。
2.断章取义,立意跑题。
有些考生貌似扣住考题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来自于考题材料,但是从考题材料的分析到立意的生成是跨越式,以致立意偏题,这样的作文得分不会高于30分。这类偏题的立意主要有:态度;相信自己;理性分析;坚持自己的选择;懂得低头;坚守责任;待人真诚,等等。这些立意都是考生没对考题材料认真解读,只是截取只鳞片甲就想当然地立意。例如,有位考生写题为“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人生”的作文,下面是其开头语段:
三个贫困家庭面对富翁热情的捐助,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一家高兴地接受了帮助,一家犹豫接受了并声明会偿还,然而另一家却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而我认为我们应用平常的眼光看待人生。
这是一段彻头彻尾的跑题作文,文章内容也与考题材料完全无关。开头第一段虽然论及考题材料,但作者的立意观点明显超脱考题材料而另立门户,考题材料中并没有“用平常或非平常的眼光看待事情”这样的意思,也没有“如何看待人生”这样的意思。考生自己杜撰偏题的论点,结局可想而知。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可断章取义,而要关注自己的立意是否符合考题材料,否则跑题在所难免。
3.忽视材料背景,大而化之。
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考题材料永远是作文的原点。大多数考生都会回归到考题材料来思考,且提炼出的主题也符合题意,但是在具体论证主题的时候却忘记考题材料的背景,忽视了作文素材的约束性,犹如脱缰的野马,任凭自己想法而驰骋。例如,有位考生写题为“拒绝同样美丽”的作文,请“欣赏”这位考生的论述:
拒绝安逸,人生奋斗靠自己扎扎实实打拼。
现今社会下,娇生惯养的孩子比比皆是,他们在家长的襁褓下,无法磨练自己,只当温室之花,却一触即碎。但仍有人选择挣脱襁褓,拒绝安逸,靠自己扎扎实实奋斗。著名演员冯绍峰拒绝钟鸣鼎食之家的充裕富足生活,独自一个北漂在外,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艰难奋斗旅程,却让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位“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