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
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
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
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滁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师:他很享受,很悠闲,很旷达。所以我们说,醉翁这个称谓,在他的乐于山水中,我们感受的是他旷达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醉翁乐了,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个人醉了,太守为何而醉呢?同学读第三段中太守醉的文字,说一说你们对太守醉的理解,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屏显】
当看到 时,太守醉了。
生思考。
生:当看到宴会中那些宾客十分快乐的时候,太守醉了。
师:众宾快乐,为什么太守会醉?
生:因为大家都很快乐,太守看到了很快乐,他就很快乐。
生:我觉得太守山肴野蔌(师正音:蔌),很开心,也许是被灌醉的。
师笑:也许是被灌醉的。好,还有吗?(启发)他还可能因为看到什么而醉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到宾客在那里玩游戏,他输了就醉了。
师:(惊诧)他输了就醉了?
生:输了就要罚酒。
师笑:你觉得这酒他喝下去会很痛苦吗?(生摇头)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别人很开心。
师:好,请坐。我们都看到了,看到众宾很快乐他也很快乐。那么在这个宴席当中,这个宾和主感觉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说。
生:创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师:这个宾和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主是——太守。
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职位啊?——官。
而且不是一般的小官哦!相当于什么?——市长。(破折号后为学生回答。)
师:对的。市长在这个宴席当中众宾可以非常热闹地在自顾自地在吃在喝在玩,这还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的平等的氛围。好的。还有同学说说你对太守醉的理解吗?
生:装醉。太守和大家玩游戏,他就装醉,不想喝太多。
师笑:不想喝太多。他跟大家的关系应该是非常……
生:和睦的。
师:他和大家关系是和睦的。好,这位男生。
生:当看到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时候太守醉了。因为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说明大家的生活和谐美满。而太守对此感到十分满足自豪。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里是风调雨顺,物产富足呢?
生:溪深而
师:非常好。因为在当时更多的百姓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同学们看一下。
【屏显: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师:你看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我们看ppt,我们能够理解的。
师读屏幕上文字。
生思考。
师:当时百姓不仅仅是贫苦,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非常悲惨,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自己看,看得懂的。所以这里太守的醉是陶醉于、自得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的百姓富足的生活,以及他与滁州的百姓之间的和睦的平等的关系。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至于……起”
生齐读。
师:这里醉翁和太守既然是同一个人,能不能用醉翁代替太守呢?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情境不同。前面醉翁他是沉醉于山水,这里写游人们生活很幸福,所以太守才会醉。这里要强调他身为太守醉。
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
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
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
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