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阅读教学深思·新思·巧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及评析» 正文

深思·新思·巧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及评析

[10-05 21:58:40]   来源:http://www.suxue6.com  阅读教学   阅读:8129

概要:深思·新思·巧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及评析袁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它阐明了“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的道理,从而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并分析了构成创造思维的因素,而且归纳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应从这样三个角度看待课堂教学。我以为:一堂课体现三个维度的评价也不能平分力量,宜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而且是一篇译文,对于初一学生,其文体特点及创作方法甚至语言表达都不一定要作为教学重点,而藉此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乃至创造力却非常便利。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在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态度。下面是此课的部分实录和评析。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课前都读过了这篇课文,不知是否留意过第十一小节最后一行的一个词语:“推敲”。有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开门见山,直取文中的词语素材,引发学生创造...
深思·新思·巧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及评析,标签:阅读教学大全,http://www.suxue6.com

深思·新思·巧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及评析

袁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它阐明了“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的道理,从而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并分析了构成创造思维的因素,而且归纳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应从这样三个角度看待课堂教学。我以为:一堂课体现三个维度的评价也不能平分力量,宜根据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而且是一篇译文,对于初一学生,其文体特点及创作方法甚至语言表达都不一定要作为教学重点,而藉此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乃至创造力却非常便利。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定在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态度。下面是此课的部分实录和评析。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课前都读过了这篇课文,不知是否留意过第十一小节最后一行的一个词语:“推敲”。有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开门见山,直取文中的词语素材,引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兴趣。取材自然,巧妙。

生:“推敲”的意思是“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课文下面有注解。

师:非常好。那么,你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吗?

生:据说,贾岛当年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僧敲月下门”。开始贾岛既想用“推”,又想用“敲”字。想来想去的时候,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了解了情况后,想了一会儿,说:“就用‘敲’吧。”

师:那么,真的如韩愈所说的“敲”比“推”好吗?

生:是“敲”比“推”好,它能反衬出月夜的静寂。

师:咱们也“推敲”一番:僧打哪儿来?在“鸟宿池边树”的情况下,为何要“敲”门?怎么样?还是觉得“敲”比“推”好吗?

生:我觉得“推”也蛮好的,月夜归来,推门而入,不惊醒别人,也不惊动鸟儿。

师:是啊,也许这门就是这位僧人自己掩上的,也许这寺中只有这一位僧人,为什么还要“敲”呢?

生:我觉得“扣”也很好,既礼貌,又不像“敲”的动静那么大。

师:说得不错。其实“推”也好,“敲”也罢,或者“扣”“开”都有可能。只要我们有一颗愿意创造的心,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我们是愿意创造的人么?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对“推敲”的用法提出了质疑,这里让

学生展开思考,不失为良策。

生:是。

师:那太好了。既然我们今天讨论“事物的正确答案”,那么,有答案就会有问题。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了几个主要问题呢?

生:提了5个问题。

生:有3处是主要问题:一、“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样回答的呢?”二、“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回答吗?

生:不需要,作者自己回答了。

师:对,这种自问自答的问话形式,叫设问句。大家不妨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设问句,看看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生:能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

生: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师:说的都很好。但是,这篇文章中的这几个设问句还有什么好处呢?“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哦。

生:这几个问题恰好是作者要论说的几个方面。

生:这几个问题表示了作者思路的转换。

《语文课程标准》并不要求淡化基础教学,只是强调在动态的语言环

境中学习语法、修辞知识。这里关于设问句的作用的讨论,不仅就一般意义的了解了设问句的用途,而且理清了作者的思路,还因地制宜地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举多得。

师:非常好!这几个设问句不但有吸引读者、激发思考的作用,还有标示全文结构的作用。同学们非常聪明,那么,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看看他是如何一一解答这些问题的吧。作者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生:四种答案都对!

师:为什么会“四种答案都对”呢?

生:因为看图形的角度不同,所以,四种答案都对。

师:就这一个答案吗?我们也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知道为什么“四种答案都对”了吗?

生:这个题目太宽了。如果说选出一个由两种线条构成的图形,那就只能选D。

就文中的问题进行多维思考,学生就地取材,乐于思考。

师:对!那么,形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原因除了角度不同,还有哪些呢?

生:时间不同。原来对的可能就不对了。

生:地点不同。适用于这里的,不见得能用于那里。

生:心情不同。同一个人看待同一样事物因为心情变了,对这个事物的态度也会改变的。

师: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所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也就是丰富多样的。那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答案就是唯一的呢?

生:数学问题。

师:是的,纯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说来应该是唯一的,好!老师今天就考大家一道容易的“数学题”:10-1=?

生:10-1=9

师:对!不过,咱们今天不是真正地解数学题,如果联系生活进行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生:10-1=0,“10”去掉“1”剩下的就是“0”。

生:10-1=0,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下一只,其他的都飞走了。

生:10-1=1,汉字的“十”,去掉中间的竖——“1”,留下的是汉字“一”。

生:10-1=10,鱼缸中有10条鱼,死了1条,还有10条。

生:10-1=1,房间里有10支蜡烛,风吹灭了1支,主人赶紧关上窗,到天亮时,就只剩1支。

……

由文中提到的数学问题进行创造思维练习,让学生及时体会创造的快乐。

师:要说下去,还有很多。因为这样一道算式用在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答案。那么我们先前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么多答案呢?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曾有意识地或者习惯于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这就要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作者对第二个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的解答。

[1] [2]  下一页


Tag: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大全语文学习 - 阅读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