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古汉语虚词“时”
安徽 吴贤友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词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喜欢。可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教材没有作注,教师教学用书也只说了大意: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的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的爱,永恒的爱;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对“两情若是久长时”中的“时”字没有提及。显然,教材是按照该字最常见的用法来理解,即作“时候、时间”解释。
笔者觉得这种理解值得商榷。因为作“时候、时间”意,联系整个句子显然不通。实际上,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有注:“时”,为语气间歇之用,犹“呵”或“啊”也。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在元明戏曲小说,乃至唐宋诗词中使用极为普遍。张相先生列举了大量的例句来证明这一用法,如:
见说一女已倾弃,人道却有一女奇。若是时,若是时,却当与君作个道理。
——《张协状元》
书中还说明“时”和“呵”“后”有互文联用的现象。如:
我则道离别时易,谁承望相见呵难。
——王爱山《水仙子》
取时易,得后悭。可惜不近长安,因此上教驿使把红尘践。
——《梧桐雨》剧二
《汉语大字典》采用了这一注释,在“时”字条目下解释:“时”还有作语气词的用法,相当于“呵”。在参照《诗词曲语辞汇释》基础上又补充了三个例句。
曲江水满花千树,为底忙时不肯来。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玄德公也,若你不来时,万事罢论;若来呵,便插翅也飞不过这大江去。
——《黄鹤楼》
即是如此说时,你三人可就京师甲仗库内,不拘数目,任意选拣衣甲盔刀,关领前去。
——《水浒传》五十五回
无独有偶,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还选用了李商隐著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时”字也是相同的用法,教材同样没有作注。相同的例子还有李煜《浪淘沙》: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这些都说明,“时”在中古汉语中的这种虚词用法的普遍性。
鉴于此,笔者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的“时”可以界定为语气词,表间歇,译作“呵”“啊”等。自然,朗读的时候重音就应该落在 “久长”上,“时”作为起舒缓语气的虚词,像语气词“兮”一样,应作轻读处理。这样朗读起来不仅有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而且词句语意也更准确明白。
可是在各种文学作品选中,这种用法都没有注释,教材的编者也一仍其旧。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对“时”的这种在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虚词用法还是应该作一必要的注释。
——《语文教学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