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意象
徐志耀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段令后人产生无限暇想的描写,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经典的景物描写。陶渊明将之放在那个令自己魂牵梦萦的理想境界的外面,于是那片乐土就被命名为“桃花源”。从此,后世就有无数人去寻找那片美丽的桃花林,不仅在湖南,甚至就在武夷人,就多了几处以桃源命名的景观。
不过,我们通常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往往关注的是作者丰富的想象与瑰丽的笔触,而忽视这段景物描写背后的含义。我们是否思考过作者为何要将桃花安置在这片乐土之外呢?桃花在这里是否有着特殊的含义呢?它又有着什么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文化意象呢?近日与我校的老师讨论,得到了一些浅薄的看法。在这里提出,供大家商榷。
一、桃花象征着和谐的社会。
《诗经》中著名的《桃夭》一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描述桃花的作品,诗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读这道诗,仿佛就可以看见“开满花了赶趟儿”的绚烂的桃花。有人曾经说,当中国人读出“桃之夭夭”四个字时,就能感觉到春日桃花灿灿如云霞的盛景。南朝文宗江淹赞美桃花是“伊春之秀,乃华(花)之宗”,因此在桃花的映衬下,不起眼的小草也显得鲜艳夺目,才有了“芳草鲜美”的描述。
但我们在赞美诗中桃花之美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这首诗的本意。这首诗是表现“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朱熹《诗经集传》)。这是一首写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诗,而美丽的桃花用来指代刚刚出嫁新娘美丽的容貌,也可以让人联想起家族的兴旺发达。《大学》中曾说:“诗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不仅点明了本诗所描写的重点是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还指出了这样的家庭可以成为国人的表率,也就是全社会的楷模。由此,桃花在中国文化中也就有了和谐的意蕴。晋人潘岳“为河阳令,栽桃李,号河阳满县花”,这位晋代著名的才子也许也通过桃花让这里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地方。诗圣杜甫对此仰慕不已,在成都草堂时曾赋诗向时任县令的友人萧实乞桃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杜甫也想在自己客居草庐营造一个和谐的理想天地。
而我们细读《桃花源记》,我们会发现,桃花源中真正美好的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而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和谐社会的缩影,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的缩影。《礼记·大道之行也》中说,当“大道”实行的时候,就应当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可见,陶渊明描写美丽的桃花源,就是用桃花所寄寓的和谐来喻指自己理想中的那一片净土。不过,现实社会中已容不下这样一片美好的土地,作者只能将之放在幽深的林中,将之作为理想的寄居之所,作为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慰藉。明代著名才人唐寅(伯虎)就曾以桃花赋诗言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同样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桃花寄寓了美好的品德。
古人在桃花上寄寓了许多美好的品德。灿烂的桃花可以令人忘忧。《开元遗事》中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曾说:“不独萱草忘忧,此花亦能销恨。”桃花寄寓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桃花同样也可以代表对美的眷恋。崔护在《题城南庄》中描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皮日休更看到了桃花常常被人忽略的高尚之处,在《桃花赋》中他赞美桃花“其花可以畅君之心目,其实可以充君之口腹;匪乎兹花,他则碌碌,我欲修花品,以此花为第一”。在他看来,桃花不仅有美丽的外表,可以陶冶人们的身心。同样丰硕的桃实也可以充饥,不乏朴实之美。因此,与华而不实的一些花卉相比,桃花实在是卓而不群,远胜群芳了。
而桃花源中人,同样也具备了美好的品德。他们对突然闯入的渔人,“咸来问讯,设酒杀鸡作食”,而且“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也许他们并没有什么大智慧,但他们的纯朴的作风也令人钦佩敬仰。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所写的源中人的生活:“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在那样一个充满了欺诈与陷阱的乱世,他们纯真的行为无疑是宝贵的,令人向往的。这也正是皮日休对桃花的赞语“匪乎兹花,他则碌碌”相对应。因此在作者的笔下,桃花林尽管“夹岸数百步”,却“中无杂树”,并没有被外界的尔虞我诈所浸染。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如此淳朴的世界也只能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因此最终它消失在密林的深处。如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描述的香格里拉,一旦失去了就难以回来,而离开那里的人的生命会迅速衰老。美好的东西一旦失去,时间似乎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桃花暗含了作者的无奈。
在描述桃花林时,作者用了“落英缤纷”一句来形容桃花,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暗含在文中的深深叹息。灿烂的桃花同样也极易凋零,如同转瞬即逝的美好青春。李贺在《将进酒》中就曾叹息:“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作者心目中那个美好的时代也如同桃花一般,最终凋零,随风而逝。
而在作者生活的乱世,一切美好的品德与功绩都会被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所掩盖。就以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为例。陶侃为东晋前期的中流砥柱,无论抗击外寇,还是平定内乱,或者是治理内政,都有过显赫功绩。《晋书》称他“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但《晋书》还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个怪异的故事,称他“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非分之想),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陶侃的梦境不知什么人可以知道,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陶侃为国为民立下过赫赫功绩,同样也有人罗织他的罪名,诽谤他,令其身后仍不得安宁,如美好的桃花一般迅速凋谢。相信这同样也会对陶渊明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