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孟子见梁襄王》对话描写欣赏» 正文

《孟子见梁襄王》对话描写欣赏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558

概要:《孟子见梁襄王》对话描写欣赏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相对于《论语》语录体,更能把论题阐发得具体深入。人物间的对话我们不仅能让我们观赏其论辩双方此消彼长的过程,感受的孟子的高超辩论技巧,还能欣赏通过对话来把握人物个性与思想。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孟子见梁襄王》的对话描写。先看对话:“天下恶乎定?”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三句问,都出自梁襄王,看似一句紧跟一句,但都是治国的常识性的的问题,难怪乎孟子一见梁襄王后就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不仅如此,从问话来看,也无多少治国的韬略。梁襄王的三句问,还表现出他的惶惑之态,有有贪婪的野心,却没有王者的沉着威仪。针对于梁襄王的三问,孟子用了三个肯定句回答,直截了当,针锋相对,毫不婉转曲...
《孟子见梁襄王》对话描写欣赏,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孟子见梁襄王》对话描写欣赏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相对于《论语》语录体,更能把论题阐发得具体深入。人物间的对话我们不仅能让我们观赏其论辩双方此消彼长的过程,感受的孟子的高超辩论技巧,还能欣赏通过对话来把握人物个性与思想。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孟子见梁襄王》的对话描写。

先看对话:

“天下恶乎定?”

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三句问,都出自梁襄王,看似一句紧跟一句,但都是治国的常识性的的问题,难怪乎孟子一见梁襄王后就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不仅如此,从问话来看,也无多少治国的韬略。

梁襄王的三句问,还表现出他的惶惑之态,有有贪婪的野心,却没有王者的沉着威仪。

针对于梁襄王的三问,孟子用了三个肯定句回答,直截了当,针锋相对,毫不婉转曲折,表现出孟子率真耿直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态度。

面对梁襄王的无能,孟子答话中善于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善于通过比喻说理,以达到对梁襄王启蒙益智的目的。如最后一段,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的“槁”与“兴”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与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这一反诘,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于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就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联,各得其义,自然新颖。这一段话“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自然能让梁襄王明白个中道理。

总之,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中的对话,一方面感受到的是孟子犀利、生动、泼辣的言辞风格,直率耿介的个性、仁政的思想以及他对梁襄王轻慢藐视的态度,另一方面,感受到的是梁襄王的贪婪之心、惶惑之态。

读对话,可让我们深切地体味人物个性和语言特色。也能明白,清代刘熙载 “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的评价实在是恰如其分。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