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 正文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821

概要: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石礼义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以不言者”,“不言”即空白,也就是“无”、“没有”的意思。这里“无”的仅是文字,有的却是无限的内容。“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戏剧、建筑等艺术,都能找到空白艺术的典型。文学上使用空白艺术,能够使文章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同时还可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可以说是一篇具有空白艺术的文言范文。每次给高一新生上课,我都会将第二单元第一课——《烛》当作给新生的见面礼,尽管课前我都是反复查阅资料,学诵读,写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设计,可课后我都感到很失望,发现自己难以穷尽其中的“好”。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的老师一篇文章教一生。这话现在想起来也不无道理。教学的遗憾我要努力弥补,课文是常教常新。对于《烛》这一课,我发现自己难以穷尽其中“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文所呈现的空白艺术之美。在此,我尝试从四个方面分析《烛》的空白艺术以及它所显现的艺术美。一、场面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 《烛》可以说是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的文章。战争会让我们想到兵刃交接、...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

石礼义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以不言者”,“不言”即空白,也就是“无”、“没有”的意思。这里“无”的仅是文字,有的却是无限的内容。“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戏剧、建筑等艺术,都能找到空白艺术的典型。文学上使用空白艺术,能够使文章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同时还可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可以说是一篇具有空白艺术的文言范文。每次给高一新生上课,我都会将第二单元第一课——《烛》当作给新生的见面礼,尽管课前我都是反复查阅资料,学诵读,写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设计,可课后我都感到很失望,发现自己难以穷尽其中的“好”。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的老师一篇文章教一生。这话现在想起来也不无道理。教学的遗憾我要努力弥补,课文是常教常新。对于《烛》这一课,我发现自己难以穷尽其中“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文所呈现的空白艺术之美。在此,我尝试从四个方面分析《烛》的空白艺术以及它所显现的艺术美。

一、场面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 《烛》可以说是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的文章。战争会让我们想到兵刃交接、血肉横飞、多少生命惨死在刀前马下的残酷场面,这种场面是多么的让人胆战心寒。春秋时期,秦晋是两个有着强烈争霸野心的大国,,他们以非分之由组合成不义之师,围攻郑国,郑国必遭灭顶之灾。秦晋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开赴郑国,一个驻扎在函陵,一个驻扎在汜南,将郑国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可以想象秦晋盟军那种咄咄逼人的阵势,也可以想象郑国上下面临亡国危险欲与敌决一死战的雄心壮志。这一切有关战争的场面,好比一场夹着电闪雷鸣的暴风骤雨,让观者动容,让读者揪心,高明的作者没有将这种场面充分展开,仅用“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寥寥十四字轻轻带过。文字之简约令人兴叹不已,可简约文字背后留下的空白依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磅礴气势,而且这种气势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体验,说得上是浅者得其肤,深者得其髓。

二、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 《烛》在故事情节上波澜迭起,一波三折,其情节的展开非常充分。开篇秦晋联军兵临郑国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突然佚之狐力荐烛之武,郑国似乎看到了生还的希望,国君立见烛之武,烛之武的推辞又让这线希望破灭,郑国再次陷入危机,在民族大义面前,烛之武又忍辱负重受命见秦伯,说退了秦师。秦师说退了,可晋国大夫子犯难熄心中的怒火请求袭击郑国,郑国形势再次危急起来。晋文公洞悉国际形势,提出“三不”主张才最终解除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郑国也才最终化险为夷。由此可见,《烛》在主要故事情节的处理上,作者是力求跌宕多姿的,但情节的充分展开并不等于情节的任意展开。在次要情节的处理上,《烛》也有大胆省略的部分,如在文章第二段,郑国君臣上下面对强敌压境、国家危亡形势下的出谋划策和佚之狐力荐烛之武的原因只字未提。相反,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佐证: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有赵王召集“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和宦者令缪贤为何力荐蔺相如的情节。司马迁在这两个情节上洋洋洒洒共两百余字,《烛》却将相同的情节全省略了,而且省略这两部分情节,并不觉得文章缺少什么,相反文章显得更加简短精悍,文字更为简约精美。可见故事情节的适当省略留下的空白也有它独有的妙处。

三、人物形象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 《烛》文人物形象塑造最成功的当属烛之武形象。作者塑造烛之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既有间接描写又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体现在佚之狐的力荐上,这时烛之武还没有出场,他的卓越才能却通过佚之狐的一番言辞活灵活现地显现了出来,这在读者的心中造成了悬念,形成了很强的冲击力。直接描写则是通过烛之武自身的言语动作来表现,这一点在文中显现得最为充分。我们知道,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有肖像描写。《烛》对于烛之武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却没有采用这种方法,是文中不便于表达,还是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至于前者,我认为不大可能,当郑公见烛之武的时候,作者完全可以从郑公的角度来刻画烛之武的肖像,或详细或简略。但作者依然是将烛之武的肖像省略,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烛之武是个长得怎样的人。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是人物形象的一种再创造。

四、人物心理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有对人物心理直接描写的文字,先秦作品更是少得可怜。没有人物心理描写的作品并不代表人物没有心理活动。《烛》文中,有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特别大,那就是秦伯。我们可以想象被围困中的郑国派一个白发老头于深夜拜见他该是一种什么情景:秦伯的傲慢不可一世,臣子们的讥笑嘲讽,可以说在异地秦邦、在烛之武的周围,到处都是不和谐的声音。烛之武肩负救国的使命,要在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中说服秦伯那是多么的困难,况且,烛之武深夜拜见秦伯的目的也不照自宣,那就是充当说客说服秦伯退兵。基于此,秦伯自然生有一种戒备防范的心理。由后文烛之武说辞处处为秦着想的出发点和烛之武劝说层次,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防范心理被逐渐冰释的过程,直至“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心里建立的对烛之武的防火墙才完全坍塌崩溃。秦伯由最初高度戒备的谨慎傲慢嘲讽转化为最后的喜悦大彻大悟,这种神情的变化可以说是秦伯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然而,《烛》文没有一字写到秦伯的心理,仅在最后着一“说”字写到他的神情,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人物心理描写省略所形成的妙处。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