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在“愧怍”中探寻《老王》主旨» 正文

在“愧怍”中探寻《老王》主旨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341

概要:在“愧怍”中探寻《老王》主旨安徽桐城 吴文舟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爱”为主题的单元。文章写了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在教学《老王》时,我反复研读了这篇散文,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觉得《教师用书》以及有关资料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似乎欠妥。大多数人认为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如果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的主旨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正是有了这样一段,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其中的“愧怍”一词,就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作者的自我反思之作、自我批判之作。正是通过作者在一再追忆中渐渐明白了对老王的愧怍,从另一个角度来唤起人们对社会弱小者的同情和切实的关爱。我们不烦顺着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这条线索来探寻、分析真正使作者愧怍的缘由。愧怍之一:人际交往的不对等老王在与作者的交往中,对作者全家倾注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在老王的心目中,作者已经超出了他的老主顾的范畴,在相互交往中,他始终是以心相托以诚相交的。老王除了因正常生意上的事来作者家,平常也应该经常来,甚至在生病期间还扶病来...
在“愧怍”中探寻《老王》主旨,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在“愧怍”中探寻《老王》主旨

安徽桐城  吴文舟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一篇散文,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爱”为主题的单元。文章写了作者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

在教学《老王》时,我反复研读了这篇散文,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觉得《教师用书》以及有关资料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似乎欠妥。大多数人认为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如果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的主旨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正是有了这样一段,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其中的“愧怍”一词,就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作者的自我反思之作、自我批判之作。正是通过作者在一再追忆中渐渐明白了对老王的愧怍,从另一个角度来唤起人们对社会弱小者的同情和切实的关爱。我们不烦顺着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这条线索来探寻、分析真正使作者愧怍的缘由。

愧怍之一:人际交往的不对等

老王在与作者的交往中,对作者全家倾注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在老王的心目中,作者已经超出了他的老主顾的范畴,在相互交往中,他始终是以心相托以诚相交的。老王除了因正常生意上的事来作者家,平常也应该经常来,甚至在生病期间还扶病来。不是来索取什么,而是缘于他心灵深处的一种亲情般的牵挂。这一点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代他传话了。”一句可以看出。而作者呢?明明知道老王住在哪儿,却不曾去过老王的住处,就连老王重病缠身时也不曾踏进那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几间塌败的小屋。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严重不对等。像这样的不对等在文中还有所体现。老王对作者多是给予,本不求回报的,是送给作者的。如:送钱先生不收车费;给作者家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而价钱相同;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而作者给予老王的大多是本应该给的。我想当若干年之后作者追忆起这种种的不对等时,能不为自己那清高自大掩饰下的渺小而感到愧怍吗?

愧怍之二:冷漠与自私

当老王生病后很长时间不能来作者这儿,说明老王病情很严重,当突然有一天老王出现在作者的家门口,为作者送来香油和鸡蛋。从对老王的肖像描写中,分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离大去之期不远的人了。面对这样一个在临死之前还懂得感恩的善良老人,在他刚一进门的时候作者就“忙”去接过香油和鸡蛋,在老王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我给的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时,作者又“忙“去给他开了门,然后站在楼梯口看着老王直着脚走了,在这期间却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走时没有送他下楼。或许“我是害怕得糊涂了”,害怕他来我家是有求于“我”,害怕他直僵僵的身体一旦坐下就散成一堆骨头,害怕这样一个“僵尸”一样的人会突然倒在自己的家中……所以,一切在作者用钱打发了老王之后便匆忙结束了,老王在作者家也只是作了短暂的停留便艰难地离去了,似乎他举步维艰地来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只是为了钱而已。其实,老王来作者家是为了感恩,用香油和鸡蛋这些在当时能维系他生命的东西来感恩,在临死之前都要倾其所有来感恩。而作者却无法理解老王,不懂得他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却拿钱去侮辱他。当老王接过作者给他的钱的同时,也接到了失望。尽管他用手攥着钱,但他攥的并非是他想要的尊重、平等和切实的关心,而是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所以他在说过“我不是要钱”之后就没再说任何话了。还能说什么呢?在心灵不能相通相容的时候,最终选择了“滞笨地转过身子”离开了。尽管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我要说:“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真的不是万能的”。几年过去,当作者静下心来追忆这一幕的时候,他能不为自己的冷漠、自私而深感愧怍吗?

愧怍之三:虚假的问候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人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旁人眼中,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老王呢?从“一开始的好几个月还能扶病到我家来”,到“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直至在最后一次见面时看到的模样——因病而变型的僵尸、骷髅般的躯体。足以证明,他的病情在一天天恶化,死亡的坟墓在一天天逼近。这些,作者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但作者却没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主动地去关心老王。而他也是在老王给自己送来香油和鸡蛋后,过了十多天,碰见了老李才得知老王在最后一次上他家的第二天就死了。就是碰到了老李时,也只是问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假话:“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老王的状况作者也是非常清楚的;至于好些没有,我想只要见到老王最后一次上作者家时的模样,就都知道老王是好不了的,横在他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者向老李询问老王的近况,看似关心,实则虚伪。反过来想,要是没碰见老李呢?或许就可以化用《孔乙己》的结尾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老王的确死了。

作者虚假的问候还表现在与老王的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我想,像这样的问候不要也罢。其实,在老王生病期间,作者完全可以尽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给他以身体上的治疗、精神上的抚慰。而这些,作者最终还是什么都没做,甚至比那些为老王料理后事的一般人做得还要差。似乎在作者的心目中,老王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的死活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系。不管怎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必定会为自己的虚伪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试想,如果文中的老王就是作者的一位亲戚,或许,作者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会更加落到实处,落到细微之处。老王也就不会这样草草地、孤苦的死去。在这里,我们不是在一味地批判作者,尽管他在与老王的交往中确实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尽人意,但他却能够在老王去世后的很长时间里一再追忆老王。直至在几年之后,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不幸者的认识的反省和自我批判,才能够让所有幸运者对待不幸者的认识有所警醒。

其实,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作者与老王都是同一时代的不幸者,但相对于老王来讲,作者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还活着,而老王已经死了,活着的人永远是幸运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弱者、穷苦人,他们需要社会、他人更多地理解、同情和关爱。我们都是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人,为了让自己在多年后不会像杨绛那样感到心灵的愧怍,我们要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我想:这就是《老王》这篇文章的要旨所在吧。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 上一篇:五赞樊哙
  • 《在“愧怍”中探寻《老王》主旨》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