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哲学» 正文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哲学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248

概要: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哲学陈秀征文人多悲秋。屈原,“风飒飒兮木萧萧”;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闻秋声而色变,不禁哀叹“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四季交替,花开花落,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何击起文人心中阵阵涟漪?“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①,人生须臾,时空无限,如何超越这一人生悲剧性主题,活出意义,让这短短百年拥有永恒的生命价值?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生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爱的温暖、生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事业的失败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而文人命运多蹇,抱负难酬,为生计颠沛,为理想奔波,内心充溢的多是缺失性体验,一旦客观环境刺激敏感的主体,就容易唤起主体的精神漩流,掀起波澜。“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②,缺失的是家音断绝、情意难诉的归属需要。“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③,缺失的是情人远离、难舍难分的爱的需要。而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哲学,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哲学

陈秀征

文人多悲秋。

屈原,“风飒飒兮木萧萧”;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闻秋声而色变,不禁哀叹“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四季交替,花开花落,正常的自然现象为何击起文人心中阵阵涟漪?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①,人生须臾,时空无限,如何超越这一人生悲剧性主题,活出意义,让这短短百年拥有永恒的生命价值?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生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爱的温暖、生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事业的失败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而文人命运多蹇,抱负难酬,为生计颠沛,为理想奔波,内心充溢的多是缺失性体验,一旦客观环境刺激敏感的主体,就容易唤起主体的精神漩流,掀起波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②,缺失的是家音断绝、情意难诉的归属需要。“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③,缺失的是情人远离、难舍难分的爱的需要。而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行为动机和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直指生命哲学的终极目标。可在这方面,拥有丰富性体验的文人能有几个呢?屈原忠君爱国却被讥谗流放,欲振朝纲却被排挤投水;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却老病孤舟,沦落江湖,“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种境遇,让文人怎能不见黄叶而伤心,临秋风而落泪呢?

如何解决人生的苦闷呢?

正直的文人往往有三种选择:自戕,自适,自救,或者说苦闷,逍遥,拯救。

屈原“乘鄂渚而反顾兮,秋冬之绪风”,小人奸邪,君王冷酷,其志难酬,苦闷绝望之极,遂投水自尽。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社会的不公而抢地呼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永恒而韶光易逝,诗人正是在这忧国伤时悲己的千年慨叹中走向生命的终结。辛弃疾虽梦想“沙场秋点兵”,秋风戏马,挥戈北伐,却不禁哀叹“可怜白发生”,更何况“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空怀抱负壮志难酬的孤寂和悲怆,不正如杜鹃啼血,血尽而哀不止吗?强大的外界环境无力更改,纯情的诗人只好返求内心,在痛苦的折磨和不停的拷问中走向生命尽头。

既不能施展才华又不愿屈己变节,无奈下,一些诗人走向另一种人生选择,便或隐于郊野,或隐于朝堂,以隐者或清者的形象昭示存在的价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恶俗官吏低头,解职归田,尽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素朴与清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遂“明朝弄舟散发去”,浪迹江湖,适性尽意;苏轼“乌台诗案”,一贬再贬,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便将沸腾的心平静下来,于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以随遇而安、安时处顺的旷达洒脱去求得生命的逍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滔滔,人生匆匆,面对艰难时事,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宣扬主张,历尽艰辛,孜孜以求,从不舍弃自己的价值目标。文天祥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中,仍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仍壮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矛盾中,在改变社会、拯救世人的痛苦争斗中图解个体生命的意义,让短暂的一生获得永恒的价值。

毛泽东喜秋。

他从秋中读出了自己的含义。

面对人生困惑,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929年夏,因建军意见不同,毛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转到上杭、永定农村,指导地方工作。此时国民党对闽西苏区进行“会剿”。重阳节前,上杭县城解放,毛被令带着处分坐着担架抱病前往开会,后在临江楼养病。外界传闻毛已病死,共产国际为之发了讣告。养病期间,院中黄菊盛开,光彩耀眼,联想到来此途中万山红遍,毛诗兴大发,遂填《采桑子·重阳》以抒怀。(《毛泽东传》第200-20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人生易老天难老”,首句对比,蓄积的感情突兀而来,如拍天大浪,汹涌澎湃,直诉人生悲剧性主题。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有限的生命如何赋有永恒的价值呢?年年都有重阳,节日是不会断绝的,而短短的人生能有多少重阳节呢?悲叹之极,词人却陡地上扬,展现出一幅亮丽的画图:战火纷飞中,野菊花顽强地挺立着,簇拥着,吐香竞放。其实,野菊花并没有多少香味,但它能顽强挺立在连天战火中,不正像可爱的红军战士“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勇风姿吗?困厄中,人英勇,人可爱;战地中,花顽强,花可爱。所以词人的情感不自觉地投射到野菊花,感到它是那样地芳香沁人。

一年一度秋风又劲吹,秋风之下,没有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常人至此又是悲秋,词人看来却“胜似春光”。因为“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一扫夏日的炎热与喧躁,江天辽阔,涤荡了夏日的埃土与陈腐,一切都那么清新,明净。“霜”,非普通霜雪,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借用:“万里霜”也非白茫茫一片,应是“万木霜天红烂漫”之五彩斑斓的秋色图。江天辽阔,层林尽染,枫红如火,这灿烂的秋色怎能不赋予革命者火热的激情、无穷的斗志呢?

 喜秋是毛词的常见基调,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在毛泽东眼里,秋不是凄凉落寞,而是激昂火热;秋并不代表着逝去,衰老,而是奋进,活力,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越是战场,黄花越香;越是霜天,万木越灿烂;越是险恶,斗志越坚,精神越抖擞。敌人的围剿在“天兵怒气冲霄汉”“红旗漫卷西风”面前注定是要失败的,坚持错误路线的同志在实践中终会被说服,正确的意见在争斗中更会显出它的宝贵价值,个人的委屈在壮丽的事业面前更不值一提。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自身的荣辱迁黜,斗争的艰难困厄,他选择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是那样地达观,自信,坚毅,执着,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怨愤牢骚,自戕自虐,也没有逃避矛盾,求得逍遥,而是从容不迫,积极进取,力求在为改变命运而坚苦卓绝的斗争中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且这种命运已不是个人的生死荣辱,而是更广阔的国家的兴亡,社会的进退和百姓的苦乐。

[1] [2]  下一页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