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二:
师:(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师:小朋友想想,禹生活在距离今天2000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都是非常落后的,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的时候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补充)有危险。
生: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很好。声音可以再响亮些。
生:有的时候没饭吃。
生: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
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
生:有可能陷进河里。
生: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
生:有可能陷进淤泥里。
生: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师: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师:(投影)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句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
(指读)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禹在治水时吃了很多苦,从这两句话的哪些地方最能看出来?
生:“脚跟都烂了”,还有“拄着棍子走路”。
生:我补充,他的脚是“长年”泡在泥水中。
生:从“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也可以看出。
生:而且“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说明他连觉都睡不好。
师: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我觉得他吃不好,穿不好,有可能会得病。
生:他走路只能拄着棍子走,不方便,根本不好挖土。
师: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
师: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生:为了大家!
师:(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了,做出的牺牲太多了!请小朋友练习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评:该环节从大禹治水的艰辛与危险入手,引发学生的想象,充分尊重孩子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当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更从容一些,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就能够感悟得深刻一些。)
片段三:
投影: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看这儿,谁来读一读,括号里的词不读。
(指读)
师:读得很认真!像她这样,和课文写的对比着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边读边体会)
生:书上写得比较具体,投影仪上写的不具体。
生:书上写得,写出了他为了治水,顾不得自己的家里,投影仪上的没有具体的写出来。
生:书上写出那种禹奉献的精神,而投影仪上没有写出禹奉献的精神。
师:你们都有动脑筋在思考!老师觉得你们还应该注意括号里的三个词。书上为什么用上了这三个词呢?
生:别人都是在家天天陪着妻子,而大禹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这么短短的四天。如果不用上“仅仅四天”,就没有写出他奉献的精神。
师:用上四天,说明他在家里住的时间太少了!看这两个加点的词。一个是四天,一个是十年。我们来做一道数学计算题吧!(生感觉很好奇、很新鲜)
师:一年几天啊?
生:(豪不犹豫)三百六十五天。
师:十年呢?
生:(齐答)三千六百五拾天。
师:很好!三千六百五拾个日子,而禹在家只住了四天,非常少!所以说是“仅仅”。谁也会用仅仅说一句话呢?想想看,你来。
生:爸爸从美国回来只是仅仅在家里住了四天。
师:把“只是”去掉再说一遍。
生:爸爸从美国回来,在家仅仅住了四天。
师:非常好,终于把这句话说好了!
生:奶奶生病出院回来,仅仅过了五天,又住院了。
师:噢,身体实在不好。
生:我刚从医院回来,仅仅休息一个星期又住院了。
师:以后要多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
师:还有“才”字, “却”字,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说说用上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看看谁最善于动脑筋。
生:要是没有“才”字的话,禹三十岁结婚就跟别人相同嘛!
师:你们知道古代的人大概是几岁结婚吗?
生:十七、八岁。
师:有的十五、六岁就结婚了,三十岁的人有的都做了爷爷了!(生笑)禹呢,三十岁才结婚,他为了治水把自己的婚姻都给耽误了。用声“才”更体现他一心——(生:治水)。
生:没有加上“却”的话,和平常人三次路过家门是一样的。如果加上“却”的话就表示,他为了百姓,顾不得在家里看一下妻子。
师:真好!我发现这位小朋友善于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这几个词要注意强调一下,好吗?
(指导朗读)
(点评:抓重点词理解课文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教师采取比较句子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分析、运用中把握“才、仅仅、却”的词义,并由词义饱含的情感提升出大禹高尚的奉献精神,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片段四:
师:现在想不想听老师讲个故事呢?
生:想!
师:好!故事的名字就叫《三过家门而不入》。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问问大家呢!看看谁最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了。
(师讲述故事,课件演示故事相关图片,配乐渲染气氛。)
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入看一看。禹第一次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正生了他们的儿子,禹在门口听见婴儿哇哇的哭声,他多么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小宝贝啊!可是,治水的工程非常紧张。禹想了想,还是狠狠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