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以解决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如果合作过于频繁,就会缺少优势互补的实质内容。没有独立思考前提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
笔者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特点,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其在小组内交流。例如,如果要发表读后感,学生必须先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下要点;在听别人的读后感时,要把其中的要点记下,以备进一步交流;完成“上周要闻回顾”的学习任务时,小组成员要在课堂上对上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进行综述,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进行分析,而且要有自己的观点,引用别人观点时也要有自己的感想。
(2)精简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内涵
如果一节课的合作活动过多,学生的兴趣会受到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劳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合作的频率和合作时间的关系。一节课(40分钟)的合作活动不宜超过两次,否则效率与质量会大打折扣。充分的合作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充裕的时间,合作只会是表面化,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给扑灭了(郑保和,2005)。在备课时,笔者会在活动的内涵、难易度以及价值方面把好关,力求让活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尽量少而精,减少合作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化。
4. 第四阶段行动研究(2011年2月~3月)
经过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笔者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分别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挑选了4名男生和4名女生。
本次访谈采用笔谈的形式,共获得8份笔谈资料。从表5中可看出,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比前两个阶段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对小组合作感兴趣的学生比例提高至71%,积极参与合作的学生比例提高至76%,有72%的学生能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任务,这说明前三个阶段的行动研究是有成效的。
有44%的学生表达了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能被他人认可的愿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被老师发现,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不仅是笼统的集体表扬。笔者通过引入激励性评价策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合作学习的热情。
如果对合作学习的要求仅停留在活动本身的组织上,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对小组成员的观察、跟踪、评价,小组合作就会难以持久,甚至偏离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关键在于提高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在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追求基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体进步(郑士强,2003)。要达到这一目标,合理的、能激发每个组员潜力的评价机制很重要。为此,笔者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了以下调整:
(1)心中有集体,眼中有个人
为了激励小组间的竞争,笔者曾将对小组合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合作成果或取得的成绩上,但对于小组个体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够。有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很积极且有创造性,但却往往被忽视,这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在本阶段的研究中,笔者有意识地观察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争取看、听、教三方兼顾(Harmer, 2000),并及时反馈。评价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只要是积极的、进步的,如积极的合作态度、有新意的观点、独特的方法、好的建议、激情的展示、不善言辞的学生有勇气发言、良好的组织能力、互相检查作业比较认真、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清晰大声,甚至书写有进步,笔者都及时表扬。表扬方式也不同,有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等。笔者感觉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是一种教学创新。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人性化
因为班级人数多、小组多,要发现每个小组成员的各种闪光点,仅靠老师的一双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很有必要。笔者曾尝试将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四种方式相结合,但发现较费时、繁琐,且操作性不强,对促进小组合作的实际作用也不大,因此最后将其简化为教师评、组内互评两种方式相结合。
教师点评非常重要,除了给予学生肯定、鼓励与指出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评价,学会创新。笔者有时会集体点评,有时个别点评,有时是言语上的,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评价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和对象随机而定,关键是要客观、具体及人性化。
组内互评的具体做法是:课结束前,教师组织小组自评,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小组成员就合作过程进行反思;学生相互评价,描述成员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有什么行为是有帮助的或没有帮助的,什么行为需要保持或改变。
评价的多元性激发了组内竞争,调动了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了一些学生依赖别人的思想,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