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词被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但对其中一句“满地黄花堆积”的理解却存在着争议。争论的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黄花”是自然形态的菊花,还是人工栽植的菊花?二是“堆积”是指倒伏匍匐在地的自然形态的菊花,还是形容菊花开得很多,或是凋落的菊花?《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来搞选登”栏目选登了安徽省萧城一中张楠老师的《也说“满地黄花堆积”》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认为“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菊花多为自然生长的形态”,“这种自然形态的菊花”,“才是古代知识分子借以自况的对象”。“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黄花’应为作者居所的菊花,诗人或因愁闷的生活,惆怅的心情而无心打理它,任其随意生长。如此自然形态的菊花,屡经风吹雨打,在没有外力支撑的情况下,自然匍匐在地“满地黄花堆积”了。张文的说法颇有新意,但笔者认为这些说法似乎还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首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用以自况的多为自然形态的菊花,而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现的情感与这种自况有无必然的联系和相同之处?其次,“满地黄花堆积”是否应该理解为自然形态的,经历了风吹雨打,匍匐在地的菊花?
实际上,从中国古代文人的观念与众多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菊花被称为花之君子,文人以之自况,似乎并不在乎菊花是人工栽植还是自然形态的,而在乎的是菊花这个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什么形态的菊花,都具有菊花的本质特征。菊花的自然本性喜欢凉爽、耐寒、耐旱,有经霜不凋的坚韧品质,这也是它被誉为花之君子的根本原因,并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另外,人们对菊花的看重还与古代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有很大的关系,而此时所赏的菊花也并非全是自然形态的菊花。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文人墨客在表现自己的孤高或与现实不协调时,以自然形态的菊花来自况,如屈原《离骚》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等,均属于此种情形,而李清照于这种情形距离较远。
从《声声慢》词的本身内容来看,“黄花”应是作者居所的菊花,但不一定是自然形态的菊花,而其居所的菊花更应该是人工栽植。在庭院中栽植、欣赏自然形态的自然形态的野菊花,似乎有些不合生活情理。从下文“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来看,李清照应该是在所居之地的室内,孤独寂寞之时看到庭院之中,目所能及的人工栽种的菊花。而李清照是通过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愁苦,对菊花的生机、花朵形态等比较在意,至于菊花是否为自然形态,倒属于其次。菊花陨落的花瓣,足以形容她的憔悴之形,如她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从菊花花瓣的纤弱、细长形状,以夸张的笔法写其愁苦的情形,让人感叹,亦让人怜。
从李清照的出身及生活经历来看,她所接触的菊花大多应该是人工栽养的菊花。她出身名门,家中不可能无观赏的菊花;晚年流转江湖,也缺少欣赏山野菊花的闲逸心情。尽管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样的写菊花的名句,但这只能说明她喜欢菊花,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诗句为己之用,并不能说明李清照写的菊花就是自然形态的,更不能说明她以野生的菊花自况,因为李清照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经历不一样,也无陶渊明的“出世”思想与隐居山野的超然心态。
从全词的表现情感的手法来看,“满地黄花堆积”是作者铺陈、渲染自己凄惨处境和愁苦之状的一种方式。从表情达意效果来看,应把“满地黄花堆积”理解为“菊花的落蕊铺满了的地面,堆积的到处都是”还是比较妥当一些,因为坠落满地的菊花花瓣比匍匐在地的菊花更能表现作者凄惨处境和悲痛心情,也更能体现全词的主旨。匍匐在地的菊花其花朵大多还是完整的,只是有些萎靡而已;而满地的菊花花瓣,早已没有了完整的花朵形态,成为被风雨任意驱使的孤独无依的花瓣,这些情形却能让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生命的凄惨之状。如此美丽与坚韧的菊花,现在却在风雨之中无可奈何地凋零,生命的风采荡然无存,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李清照生命状态的隐喻与象征,从而与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心境、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共通之处,这样就足以反衬出李清照的悲苦与憔悴之形。还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应理解为开放得很多的菊花堆积在一起,满地都是,只是无人采摘而已。这种理解似乎对“堆积”一词有新的认识与理解,但菊花开得生气勃勃的景象与李清照的处境及思想感情基调不协调,而且离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感愈来愈远,其表现力度也明显弱于凋零、堆积满地的菊花,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