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课本古诗文中的地名
陆淑英
名山大川
古人有“五岳”之说,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这些山至今还享有盛名。
大河,最著名的就是黄河和长江。上古时,“河”“江”不是泛指的名词,而是专有名词,专指黄河、长江。黄河流经山西和陕西一段时,方向自北向南,这段河的西部地区称“河西”。黄河流到潼关以后转向东,经今河南省境内,这一段的北部地区称“河内”,南部地区称“河外”。
行政区域
古代有“九州”的说法,据《尚书·禹贡》记载,它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后人常借用古代诸侯国的名称来指称有关地区,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因安徽天门山附近地区古代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这一段长江称为“楚江”。
古代文人喜欢古雅,地名常选用某些古称。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因为扬州在汉代称“广陵”,所以诗题上用“广陵”。“花重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关东、关西、关中
“关”最初指函谷关,其东为“关东”,其西为“关西”(也称关中、关内、关右)。汉唐时把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泛称“关西”,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古代以左为东,以右为西,故“关左”即“关东”,“关右”即“关西”。因函谷关有所变迁,“关东”“关西”所指的地区和范围也有变化。春秋战国及汉初,函谷关在今河南灵璧县,汉武帝时改在今河南新安县,东汉末又改在今陕西潼关县。近代所说的“关东”,“关”指山海关,“关东”指今东北地区。
山东、山西
其具体范围因“山”而异。最初“山”指崤山。战国时秦建都关中,其他六国在崤山以东,故以“山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后来“山”也指华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即指华山以东包括作者故乡
山西永济一带。“山”也有指太行山的,如《货殖列传序》“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的“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山西”指太行山以西地区。
岭南、塞北、剑外
“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塞”指战国时北方各国为抵御游牧民族侵扰而分段修筑、后来由秦国连接起来的长城。“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即今内蒙古的中部和西部一带。因长城关隘多称“口”,塞北也有“口北”“口外”之称。“剑外”,四川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城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为“剑外”。
南国、北国
古时称南方诸侯国为“南国”。如《诗经·周南·汉广序》:“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南国”也泛指南方,如“红豆生南国”。“北国”和“南国”相对,最初指北方诸侯国,后泛指我国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