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庚
古代文人雅士多喜爱音乐,历代文人的作品不乏描写音乐的篇章。古人对音乐的描写多采用烘托手法,巧借外物,善打比方,让读者用各个感官欣赏音乐,从而给人留下不尽的想象空间,体会音乐之妙。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写秦青善歌,并没有直接写他如何唱,而只言其效果。“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便可想象得出他的歌声是多么嘹亮高远。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而谢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在这段中,写韩娥的歌唱饱含悲喜之情,极富感染力,而这些都是作者通过对听众反应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论语·述而》:“子于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通过写孔子听了《韶》乐如痴如醉,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来写《韶》乐的美妙。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运用大量的比喻和烘托手法,写出了琵琶声的急促与舒缓,清脆和轻快,欢悦与忧伤,高昂和低沉,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广阔空间,使人不得不叹服琵琶女弹技之高超。
《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洞箫的声音好像一个人在哭泣,在诉说心中的哀怨。深涧中的蛟龙为之起舞,孤舟上的嫠妇为之哭泣。可见,乐乃情也。
《虎丘记》:“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也是通过演唱效果来写歌唱之妙的。
《西厢记》中“ 崔莺莺夜听琴”一节: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连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作者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列举外界事物的各种声音,以声写声,让读者尽情去想象,进而感悟琴声之妙。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与李公子回乡途中为风雪所阻,杜十娘闲来无事便清唱一曲,“声冲霄汉云皆驻,响入深泉鱼出游”。巧借外物的变化,写出了杜十娘声音的清越、嘹亮、高亢、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