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双基教学感受“沉重”的含义——《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叙事» 正文

感受“沉重”的含义——《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叙事

[12-26 15:52:57]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双基教学   阅读:8518

概要:过去教学这一课时,我基本上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就是将萨特的那一段引言作为教学的提纲,再让学生在文中去找“沉重”与“美丽”的表现,由此来引出对和平呼唤的主题。但每次我教学时,我总是觉得如此解读文章似乎过于简单了,并没有将文章更深刻的内涵揭示出来。这篇文章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就在《读者》上读过,当时就感觉有很多东西包含在其中。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警示,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之揭示给学生呢?随着近些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我进一步感觉到了,穷兵黩武只能自取灭亡,而只谈和平却使国家软弱可欺,“永远不要有战争”的前提必须是时刻准备战争。成于春秋末期的《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本文中,我就感受到了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这使全文有一种深深的沉重感。我想,教学本文,不能将之简单地定位于对和平的呼唤,而是应当让学生感受这种“沉重感”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在准备本课教学时,我联系了与文中所记载的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以及南斯拉夫后来的形势,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风气,将之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本文写作的实际意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扣...
感受“沉重”的含义——《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叙事,标签:双基教学资料,http://www.suxue6.com

过去教学这一课时,我基本上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就是将萨特的那一段引言作为教学的提纲,再让学生在文中去找“沉重”与“美丽”的表现,由此来引出对和平呼唤的主题。但每次我教学时,我总是觉得如此解读文章似乎过于简单了,并没有将文章更深刻的内涵揭示出来。这篇文章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就在《读者》上读过,当时就感觉有很多东西包含在其中。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警示,为什么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之揭示给学生呢?随着近些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我进一步感觉到了,穷兵黩武只能自取灭亡,而只谈和平却使国家软弱可欺,“永远不要有战争”的前提必须是时刻准备战争。成于春秋末期的《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本文中,我就感受到了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这使全文有一种深深的沉重感。我想,教学本文,不能将之简单地定位于对和平的呼唤,而是应当让学生感受这种“沉重感”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

在准备本课教学时,我联系了与文中所记载的大屠杀的相关资料,以及南斯拉夫后来的形势,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风气,将之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本文写作的实际意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扣住了“沉重”一词,让学生在文中感受作者笔下历史的沉重,现实的沉重,以及作者身处环境的沉重,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美丽”的含义,去感受本文所带来的启示。

我同样以萨特的话作为教学的开始,但我强调的是萨特所说的他从这里得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痛苦”,由此提示学生们注意萨特并非是作为一个旅行者来到此处,而是在这里去感受历史带给他的沉痛感,而这种痛苦超越了国界与时间,至今犹存,在作者的心中引发了共鸣。那么这种痛苦从何而来?萨特从这里带走的回忆有沉重、有美丽,也有英勇。萨特的话的原意应当是赞美这个民族的英勇,在面对强权时的不屈意志。当希特勒1941年侵入南斯拉夫以后,不甘于敌人压迫的南斯拉夫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反抗。德国最高统帅部就在9月16日根据希特勒同日命令,发出了消灭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指令。德国占领当局公布了两条杀令:凡杀死一个德国士兵或其家属,应杀死100名南斯拉夫俘虏或人质;凡击伤一名德国士兵或其家属,应杀死50名俘虏或人质。10月21日,这群匪徒就制造了这起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但这个英勇的民族并没有被吓倒,至1944年,南斯拉夫人民军与苏联军队一起进行贝尔格莱德战役时,已经发展到了80余万人。在本文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民族的英勇。那位老师面对纳粹枪口时沉静地宣告,那位名叫史迪凡的工人“为父报仇”的英勇宣言,都是英勇的表现。

但是,这并非是本文的重点,作者的本义并非要强调这个民族的英勇。我要求学生们先阅读最后一部分,并说出从中得到的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们马上就感受到了作者所选取的遗言主要表现的是对亲人、对生活的爱。我特别强调了了第一则“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让他们为这则语句续上相关的内容。学生在接续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父母的爱、对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此刻作者所展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与我们一样的生活,一样的情感,但在那一刻,被无情地扼杀了。纳粹就是在摧毁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命的权利,摧毁一个个正常的生活。战争的确会给人带来恐惧,但更恐惧的是战争之后生活无法重建,这是最令人恐惧的,而这也就是这篇文章沉重感的来源。学生在熟悉了全文内容后也很明显地感觉到,“沉重”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情感,我就要求他们从前三部分中感受作者所表现的“沉重”的感受。

学生们发现,“沉重”一方面来自于历史,大屠杀的现实令今天的人们倍感沉重,文章的前两部分重点就表现了历史所带来的沉重感。在第一部分中,重点写了两位幸存的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他们“眼神木然”,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沉重。地下的孩子原本也应当如他们一样,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但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此刻已不需要任何言语来表达感受,只需看着两位老人,就能感受到沉重感。而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节选了一首长诗。我要求学生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孩子纯真的内心,对阳光灿烂的生活的热爱。学生也发现了文中通过“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对整个演出的内容进行总结,此处的“人”就是代表了对人最基本的生命权利的尊重。纳粹对生命权利的践踏同样也令现代人感到了沉重。第三部分重点谈了现实,但仍然通过作者的先生安格尔的一句诗对上文所说的历史进行了总结。“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原诗后两句为“嫩草惊惶地叫,宛如夜里惊恐的孩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黑色会给人带来恐惧,但与纳粹所制造的恐惧相比,一切恐惧都显得微不足道。这句诗是对上文所表现的沉重的历史的一个总结。

不过从第三部分中,我们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现实的沉重。作者记录了三位作家的发言,中国的作家表现了对曾经发生在中国的沉痛经历的感受,发出了对和平的呼唤,西德作家则表现了对自己国家所犯的罪恶的忏悔。这些都是对沉重历史的回顾,也是面对历史的正确态度。而日本人则在掩盖罪恶,或是企图用自己国家遭受的痛苦来抵销他们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但痛苦是不是抵销的,如果不反思自己的错误,痛苦仍将继续。从中可以看到现实同样沉重,因为有人企图掩盖,同样也有人在忘记。此时我联系了第二部分中作者所说的“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这段话,作者正是通过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忘记了民族的伤痛,很有可能再次遭遇到历史无情地惩罚。同样,如果被虐杀者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他们同样也会遭遇到痛苦的打击。

[1] [2]  下一页


Tag:双基教学双基教学资料语文学习 - 双基教学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