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本,本该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不可或缺,因为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其语文能力。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能经常听到学生朗读的声音,可是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教师受功利影响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引导进行的是无效朗读,忽略朗读,或者为了朗读而朗读,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浅尝辄止,不注意方法的引导等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因而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编者与文本等等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能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能正确解读文本的内涵,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信本课题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听课效率,正确有效地解读文本,构建和谐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针,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计划、实践、反思和总结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申报阶段(2008年6月-8月):认真选题,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素材与文献资料,学习教育理论,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主动性。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08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朗读现状。研究者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朗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际和区内教师的朗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观察,其结果给本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3.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6月):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对有效朗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课堂观察。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析学生朗读现状形成的原因,制定策略,从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去引导学生从文本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面对有难度的文本,要确保时间,充分朗读。朗读要有目的性,制定多样的朗读形式。同时,积极撰写相关相关教学案例子和论文。
(一)学生文本解读现状的成因分析
要真正提高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就必须了解学生对文本解读的现有状况,分析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根据调查结果,从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找到了学生朗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差异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起着认知的作用,因此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也就决定了对文本解读的不一致,
2.不足的阅读积累:因为阅读积累得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不能深入,只停留在表层的对内容的梳理层面上,无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3.不良的朗读习惯:非智力因素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作用。阅读习惯对文本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很多学生朗读目的不明,认为不读课文都不影响去考得很高的分数,所以就不能认真去读而是胡乱看看文本后就作出理解。朗读存在形式化。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二)教师的朗读教学现状
根据学生文本解读现状,研究者从教教师层面也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存在这样几方面现象:
1.教授“长文”,“朗读”被忽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赶进度,面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朗读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经常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进行,然后通过“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对文本进行理解,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让学生默看书或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整个课堂根本没有朗读。
2.教授“短文”,“朗读”走过场。
面对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我们的课堂时间不紧张,于是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朗读,可是不太注重朗读的目的,指导也不够精细,只是匆匆让学生朗读,如雁掠过,甚至“雁过无痕”,为朗读而进行的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朗读,没有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荡漾,朗读只成了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
3.朗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兴趣不浓。
4.朗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
学生朗读后教师应及时予以评价,可是有时我们教师在给予评价时往往会浅尝辄止,用些简单的话语予以评价,例如“好”、“很好”、“不错”“不好”“不太好”等,这些评价缺乏针对性,我们评价学生读得好,可没有指出学生读得好在哪;我们评价学生读得不好,可没有指出学生读得不好在哪。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三)制定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
为了进行有效朗读,研究者制定了策略。
1.明确朗读目的:预习性朗读,目的是要读通顺;理解性朗读,目的是读出内涵;巩固性朗读,目的是读出情韵。
2.注重多样朗读
3.指导评价恰当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教学实践
研究者根据学生学情,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对有效朗读进行了实践尝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增加知识储备。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课程的有关解读,陶行知、魏书生等教育名家,中学语文教学法,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各种论文、研究报告等。
学习形式:阅读书籍、杂志,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南京市教育论坛、个人课题交流活动,听专家讲座等。
2.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永远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该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时,我们不能机械单一地让学生齐读或自由读,要精心设计,并且注重朗读的多样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分角色朗读、个性化朗读、配乐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听了余映潮老师的《春》,发现他的教学主题思路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朗读的多样性,他的课分这样6个环节: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5.个性化演读。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一节课下来,发现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对《春》理解得很透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