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双基教学字形误判与应对方法» 正文

字形误判与应对方法

[12-26 15:50:41]   来源:http://www.suxue6.com  双基教学   阅读:8415

概要:字形误判与应对方法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一、 语音相近误判——音辨法有些错别字是因为音近误判造成的,如把“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把“苦心孤诣”写成“苦心孤旨”,把“和盘托出”写成“合盘托出”。解决的办法是音辨法,即通过读准字音来辨析有无错别字。如“偏面”读音应当是“piàn”而不是“piān”,可以判定应当写作“片面”。二、 意义不明误判——义辨法有些错别字是因为意义不明误判赞造成的,如把“黔驴技穷”写成了“黔驴计穷”,把“挖墙脚”写成了“挖墙角”,把“明信片”写成了“名信片”,把“共商国是”写成了“共商国事”。解决的办法是义辨法,即通过意义辨析来判断改正错别字。如“黔驴技穷”中的“技”是指“技能”,而不是“计策”,所以不能写成“计”;“挖墙脚”用的是比喻义,指从根本上损害别人。“墙脚”即“墙根”,自然不能写为“挖墙角”;“明信片”指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明”是“公开”的意思,自然不能写成“名”;“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事”原本是“共定国是”,不能写成表“国家大事”的“国事”。前者的情境氛围更为“隆重、严肃”。三、 典故不明误...
字形误判与应对方法,标签:双基教学资料,http://www.suxue6.com

字形误判与应对方法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一、 语音相近误判——音辨法

有些错别字是因为音近误判造成的,如把“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把“苦心孤诣”写成“苦心孤旨”,把“和盘托出”写成“合盘托出”。解决的办法是音辨法,即通过读准字音来辨析有无错别字。如“偏面”读音应当是“piàn”而不是“piān”,可以判定应当写作“片面”。

二、  意义不明误判——义辨法

有些错别字是因为意义不明误判赞造成的,如把“黔驴技穷”写成了“黔驴计穷”,把“挖墙脚”写成了“挖墙角”,把“明信片”写成了“名信片”,把“共商国是”写成了“共商国事”。解决的办法是义辨法,即通过意义辨析来判断改正错别字。如“黔驴技穷”中的“技”是指“技能”,而不是“计策”,所以不能写成“计”;“挖墙脚”用的是比喻义,指从根本上损害别人。“墙脚”即“墙根”,自然不能写为“挖墙角”;“明信片”指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明”是“公开”的意思,自然不能写成“名”;“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事”原本是“共定国是”,不能写成表“国家大事”的“国事”。前者的情境氛围更为“隆重、严肃”。

三、 典故不明误判——探源法

现代汉语中许多熟语都是由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典故演化而来。可是有的同学不明典故意义,因而把其中个别字写错。如把“班门弄斧”写成“班门弄斧”,把“黄粱美梦”写成了“黄梁美梦”。若是能了解一下典故,就不会写错了。“班门弄斧”涉及这么一个故事: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后来,“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也用作自谦之词。“黄粱美梦”则涉及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说的是有个卢生在一个店里向一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送给他一个枕头,他枕上去就睡着了,这时店主人煮上一锅小米饭。他做梦享尽了荣华富贵。卢生一梦醒来,小米饭还未煮熟。后来用来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四、 不知联绵误判——结构法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的词是联绵词。有些连绵词,可以根据前后两个字形旁相同的特点,采用形旁对比法来推断字形的正误。如“憔悴”不能写成“憔瘁”,“彷徨”不能写成“彷皇”,“伎俩”不能写成“技俩”。

五、  不知用法误判——词性法

汉字的字形与词的用法关系密切。所以弄清相关汉字所在词语中的词性,也可判断字形的正误。如“各行其是”,其中的“是”为意动用法,有“认为正确”之意,不能写成“事”。又如“嬉戏”不能写成“嘻戏”,因为“嬉”是动词,有“玩”的意思,而“嘻”是叹词,且无“嘻戏”一词。

六、 不知内涵误判——造字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辨析字形时,可通过分析造字法,来体会相关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字形的正误。如“既”和“即”两字,左边的部首相同,都指盛食物的器皿,但“既”字是“人已吃了饭走了”之意,可引申为“已经、完了、终了”等意思。而“即”则是“人来吃饭”之意,引申为“走近、靠近”等意思。因此,“既往不咎”中的“既”便不能写成“即”,而“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也不能写成“既”。

七、 不懂常识误判——理推法

有些字形判断,可用理推法,即运用生活常识就可推知正误。如“额首称庆”,指“以手加额,表示庆幸”。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因事件事没有做错时,用手掌拍拍自己的前额,感到万幸,由此推知,“手”就不会错写成“首”。“鸠占雀巢”,“鸠”那么大,麻雀的巢岂能装下它,可见,“雀”是“鹊”的误写。同样,“欢呼鹊跃”是形容人高兴得一跳一跳的,谁见过喜鹊一跳一跳的,只有麻雀才一跳一跳地前行,可见“鹊”是“雀”的误写。

八、  不重语境误判——语境法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字也是有不同的,因此要注意根据字词适用的对象,采用变通法,即通过找同义词语或相似语境来辨析字形。如“惹是生非”可变通为“招惹是非”,“无是生非”可变通为“没事找事”,如此则可以推断“惹是生非”“无事生非”中的“事”“是”都是错误的。再如“感情不和”可变通为“感情不和谐”,“性格不合”可变通为“性格合不来”,于是可判断“感情不合”“性格不和”中的“合”“和”均是误写了。又如“虎视眈眈”,其中“眈眈”最容易误写成“耽耽”,辨析时可分析“视”应该用“眼睛”,而不是“耳朵”,这样自然就可准确辨析了。


Tag:双基教学双基教学资料语文学习 - 双基教学
《字形误判与应对方法》相关文章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