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下着雪。我一个人孤伶伶地走在去万方家的路上。雪花在路灯前飞舞,路灯在雪花中发出昏暗的光。
我和万方家只隔一百多米,可是我却走了好久好久。白天我们还在这里举行百米赛跑,那时候,这条路显得又平又直,可现在下雪了。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脚下发出吱吱的声响……
吃过晚饭,我趴在桌子上背诵今天课堂上刚刚讲过的杠杆原理。妈妈坐在沙发上织毛衣。我常常抬起头来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我们这里已经很少下这样大的雪了。真带劲!明天可以打雪仗啰!
妈妈走了过来,轻轻地把窗帘拉上。
另一间屋子里,爸爸和奶奶正在看电视。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传了过来,又是京戏!我用双手把耳朵堵上。妈妈走了出去,电视机的声音变小了。妈妈又重新走到我的身边,慈爱地把我的手从耳朵上拿了下来。
这几段文字,都被编者给删除了。第一段,可说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但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虽然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关系不是很大。因为虽然说下雪天气寒冷,对“我”去万方家要 回羚羊木雕有点影响,但影响不大,毕竟路途不远,只有一百多米。第二段,主要是突出“我”在回家路上的沉重的心情,沉重的脚步,显得更细腻一些,手法上采用倒叙,使情节更丰富跌宕一些,为小说添加一点曲折。课文在删除了之后,并没有损害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以下的那三段,是对“我”家成员的简单介绍,也增添了一点生活气息。可是,仔细一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些内容,对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故事情节,都没有起到什么真正的作用。所谓真正的作用,指的是对体现人物性格,对推动情节发展有内在的作用。基本上属于可有可无的文字。其实,从情节的发展来看,此后的情节中,妈妈、爸爸、奶奶,都出现了,这里的交代基本属于多余。最多,我们可以从爸爸喜欢看京戏,折射出他思想的传统,而爸爸是一家之主,从而说明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上代人对下代人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牵强的。奶奶也喜欢京戏,但她老人家的思想并不那么绝对保守,她不是站在“我”这一边吗?“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是整个小说中奶奶说的唯一的一句话,但这一句话,就足以看出奶奶是站在“我”这一边的。
为了集中笔墨突显故事的主要情节,在结尾处,也作了删除与改变:
先看原文的结尾:
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我在雪地里慢慢地走着,忽然,我听见后面传来万方的声音。我惊奇地回过头。万方气喘吁吁地跑到我的眼前,他既没有戴帽子,也没有穿棉衣。他把手里拿的玻璃罩子盖在我的羚羊上,又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拿着,没有礼物,咱俩也是好朋友!”
“你妈妈会说你的!”我看着他的眼睛。
“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他十分爽朗地微笑着,露出那像白雪一样的牙齿。
“明天打雪仗,来早点!”万方跑了,还不时地扬起手臂向我打招呼。渐渐的,他消失在雪花飞舞的世界里面了。
我哭了,我真的嚎啕大哭起来。雪花和泪水一起落在玻璃罩上。我从来没有这样伤心过。
课文的结尾是: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改动比较大。课文的文字比原文简洁得多,删除了一些与情节关系不大的文字。“我慢慢地从楼梯上走下来。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了,雪花落在羚羊的身上,又滑了下去。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以至于我不得不用双手托着它。”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被删除了。虽然羚羊的沉重可以衬托我的心情的沉重,但远不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虽然有月亮,但天气是冷的,我的心也是冷的,所以,打寒颤。而且,天气寒冷,但有月亮,毕竟不是一片漆黑,可以给人一点光明和希望。至少路上是亮的,方向总是有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