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速学网教学教育语文学习教材研究人性的自我救赎——析《风筝》的普世价值» 正文

人性的自我救赎——析《风筝》的普世价值

[10-05 22:00:23]   来源:http://www.suxue6.com  教材研究   阅读:8638

概要:早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蛙》推出不久,新华网记者杨景贤对莫言有过一次采访。莫言说:《蛙》这部作品注重了对人的灵魂的剖析,十几年前我就说过,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而是对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赎。写人的灵魂,写人的忏悔,这也许就是《蛙》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①。何止是《蛙》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价值都莫过于此。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甫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30年代初期即被选作国语教科书,稍后更是以代表作的名义推荐给世界读者。作为一篇有世界影响的杰作,研究者很多,有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的(陈根生),有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的(王崇志),有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的(王瑶),有从亲情角度去理解的(康锦屏),有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的(李国涛),还有从多角度去理解的(李允经)②。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的理解,一篇精美的短文,才成为了杰作。抛开时代的影响,以现代角度来审视,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愚以为,鲁迅先生在这篇作品中,是想通过人性的剖析,来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这不仅是个人灵魂的救赎,更有普世的价值,因而作品充...
人性的自我救赎——析《风筝》的普世价值,标签:教材研究资料,http://www.suxue6.com

早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蛙》推出不久,新华网记者杨景贤对莫言有过一次采访。莫言说:《蛙》这部作品注重了对人的灵魂的剖析,十几年前我就说过,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而是对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赎。写人的灵魂,写人的忏悔,这也许就是《蛙》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何止是《蛙》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价值都莫过于此。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甫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30年代初期即被选作国语教科书,稍后更是以代表作的名义推荐给世界读者。作为一篇有世界影响的杰作,研究者很多,有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的(陈根生),有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的(王崇志),有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的(王瑶),有从亲情角度去理解的(康锦屏),有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的(李国涛),还有从多角度去理解的(李允经)。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的理解,一篇精美的短文,才成为了杰作。

抛开时代的影响,以现代角度来审视,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愚以为,鲁迅先生在这篇作品中,是想通过人性的剖析,来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这不仅是个人灵魂的救赎,更有普世的价值,因而作品充满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其一,写成文章以自救

在《风筝》之前,作者还写过《我的兄弟》一文。前后两次写同题材的文章,都欲表达对兄弟的歉意。而兄弟早已忘却,无可补过。无可补过的最好办法,就是写成文字,留诸于世,警策世人。因为文字能“惊天地,泣鬼神”,携带着灵魂的密码。

其二,解剖灵魂以自救

对于兄弟精神的虐杀一幕,作者把自己写得很丑恶——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有一种修养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现实是,等级之下,强权至上,因为自己不喜欢,便不准弱小的弟弟喜欢——何止是虐杀了一只风筝,更是一个生命啊。先生毫不留情的解剖自己,我们呢?现代教育,分数至上,凡与考分无关的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成人化,中学教育妖魔化,大学教育功利化,有哪一种教育是在关注人,关注生命?如果有,那也只是一种理念(比如说素质教育),高悬于空中,落不到地上。我们在教育上对于孩子精神的虐杀,谁在反省?先生在这里解剖自己,就是在救赎灵魂,解剖得越无情,救赎得越深刻。只不过是拿自己开刀,批判的却是普遍的人性:强权在握之人,往往为所欲为。试看我们教师,就那么一点芝麻大的权力,不是想让学生考试就考试吗?家长在我们面前,不也一样批得无地自容吗?先生以自断腕臂的方式警示世人:高高在上的权杖如果不从灵魂上自我救赎,必然会走向毁灭的深渊,最近很火的雷政富就是例子。

其三,借助他救以自救

对于兄弟精神的虐杀,在专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并不自知,兄弟也不以为然。那是猫吃老鼠和老鼠被猫吃一样的理所当然。自救往往因为他救,鲁迅先生不是圣人,他也不能超越时代的桎梏,然后一旦有新思想的触动,他又能反躬自省,超越自我。这正是先生高明的地方。他写道: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自救的办法是想法得到弟弟的原谅。他设想了很多,当说出口时,弟弟早已忘却。他永远无法得到原谅,也就是说他永远无法得到救赎——这又何妨呢?退一步想,如果得到了弟弟的谅解,心结是解开了,但还有《风筝》吗?

因为一本书而使自己觉醒,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救。此时的鲁迅,已经完成了灵魂的升华。

其四,为了忘却以自救

当痛苦结晶的时候,灵魂也就析了出来,为了忘却的纪念,作者不得不从痛苦中再次走过——回忆这二十年前精神虐杀的一幕,本身就是一次痛苦的折磨,作者刃向自己,毫不手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凤凰欲火,涅槃重生。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看不见春天,看不见风筝,就能摆脱悲哀吗?比起心灵折磨更痛苦的,是四面的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民众的普遍麻木,仿佛四面围得严严实实的寒冬,麻木者浑然不觉,而清醒者痛苦不堪,于是作者彷徨,呐喊。先生的很多文章,表达了都是这种灵魂深处的痛。正因为痛,才清醒;因为清醒,所以痛苦。正是在痛苦的追寻中,作者在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的同时,也救赎着更多的人。这样,个人的痛苦也就有了普遍的意义。

探究人类灵魂何以要自我救赎,往往是源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恐惧。总有某种神秘而不可知的力量使人类敬畏。西方的基督徒,敬畏上帝,因此要做弥撒,忏悔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主的原谅。东方人敬鬼神,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因果相报,天理昭昭。圣人“吾日三省吾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凡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三更鬼敲门,求的是一个心安理得。西方自尼采后,上帝死了,人类自由了,但由此也带来了恶魔的泛滥——战争、杀戮、犯罪、吸毒、艾滋病……我们不相信上帝,但上帝看着我们;我们不相信灵魂,但灵魂折磨着我们;我们不恐惧死亡,但死亡会触动我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凡此种种,人之为人,是因为能够自我救赎,如果缺乏这一点,人将不复为人,必将堕落。

感谢鲁迅先生,因为您的自救,也拯救了我们。

 

①详见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09/2009-12-02/79905.html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96-204

本文参考资料同②。


Tag:教材研究教材研究资料语文学习 - 教材研究

Copyright 速学网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5 6